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孝成王篇(24)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198 更新时间:2025-01-25 01:40:32

战后余波

战国时代,最为的惨烈的长平之战,随着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卒数十多万,最终落下了帷幕。且不论,白起坑杀降卒,是对,还是错。

长平之战后,赵国历经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人,积累的力量,毁于一旦。赵国精壮之男,尽殁长平。赵国的军力消耗殆尽,邯郸也危在旦夕。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余波,还在继续蔓延。

长平之战后,秦国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是效仿伐楚之战,乘胜追击,攻破邯郸,掘赵王陵,一举灭掉赵国?还是与赵国和谈,保住战果,让赵国苟延残喘?

长平战后,秦国和赵国君臣,会有什么反应?

先来看一下秦国君臣的反应?

战后,秦国君臣对于是否乘胜追击,攻破邯郸,灭亡赵国,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以白起为首的人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邯郸,亡了赵国。

以范雎为首的人主张保住战果,让赵国割城请和。

秦昭襄王对是战,是和,是否再掀起战争,也持存疑的态度,用两个字来形容:主疑。

那么,无论是白起主攻,还是范雎主和,或者是秦昭襄王的主疑,谁的主张更对?

先来说说白起的考虑,乘胜追击,攻破邯郸,亡了赵国。

白起的考虑,主要是站在军人的角度。

他只要考虑一点:打赢战争,建立功勋。

至于国情,秦昭襄王和范雎的态度等其他因素,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那么,携带长平之战的余威,白起能够攻破邯郸?

答案:不一定。

先来说说,白起攻不下邯郸的因素。

1、赵国还有军事力量。

长平之战,赵国国力尽耗。但,赵国邯郸,还有防备的军力。再加上赵国北方四郡(代郡、雁门、云中、九原)组成的长城兵团和晋阳郡的兵力。赵国还有一定能战的军事力量,且这份军事力量还不弱。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在邯郸之战,独立与秦国作战,不落下风的原因。最终在魏、楚的帮助下,打赢了邯郸保卫战。

2、赵国还有名将、能臣。

赵国邯郸还有很多能打的人,也有会出主意的人:都长君田单、勇冠诸侯的廉颇、乐乘(伐燕被封侯)等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蔺相如(病重)、虞卿等人。

3、赵孝成王不是懦弱之君。

虽然赵孝成王接纳长平,被说成是贪得无厌。但,这位年轻人,敢接纳上党,说明他敢和秦国开战。长平之战,他投入了四十多万将士。面对国破家亡,这位年轻人,定会血战到底。

4、赵国百姓痛恨秦国,定会同仇敌忾。

长平之战,秦国坑杀降卒,失去了民心。坑杀降卒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震慑赵国,也能激发赵国的仇恨。

5、诸侯的态度。

楚国亡越,被诸侯打。齐国亡宋,被诸侯群殴。秦国亡赵,其他诸侯会有什么反应。秦国,会不会成为天下诸侯群殴的下一个对象。

6、秦国的国力。

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秦国也是惨胜。据记载,秦国损失尽半。秦国的国力,能否支撑起新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再来说说,白起攻下邯郸的因素有哪些。

1、携余威。

战场形势,最怕的就是全面溃败。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五万的消息传开,赵国定会陷入恐惧,人人自危。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将不敢战,兵不想战,百姓逃亡。

白起兵临邯郸,一战而定,也是有可能的。

就像,五代十国的时候。

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将,领数万将士,进攻蜀国。此时的蜀国,还有可战之力。令人费解的是,蜀国黄帝孟旭,不战而降。最有名的是花蕊夫人,写了一首亡国诗更是令后人感叹: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所以,余威是可很怕的,会让很多男儿失去胆色,连战的勇气都没有。

2、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尽失,士气低落,邯郸人人自危。

白起速战结束长平,进攻赵国邯郸。此时,是赵国最弱的时候。邯郸城的防备松懈,有机可乘。

综上:长平之战后,白起能否攻下邯郸,亡了赵国,存在未知数。

当然,白起想要的是建立灭国的功勋,名垂千古。

那么,秦相范雎为什么主张不打?

1、保住胜利的战果。

秦国和韩国打了三年,又和赵国打了三年。年年征战,秦国得不到喘息。与赵议和,不仅能保住胜利的战果,还能让秦国得到休养生息。

2、赵国谋士的有说。

据史料记载,长平战败后,赵国派了一个顶级的有说之客,前去做范雎的思想工作。

3、了解秦国的困境。

秦国打赢这场战争,有多艰难。身为秦相,处在咸阳,不可能不清楚秦国的现状。

4、知晓君王的意图。

范雎从流亡之臣,位立高堂。你说他不知道秦昭襄王想的是什么,他怎能咸鱼翻身。

5、忌惮白起的军功比他显赫。

这是公认的观点,我就不解读了。

秦昭襄王为何支持了范雎的主张,没有支持白起的主张。

1、白起不是他的心腹。

白起是宣太后、魏冉的人。秦昭襄王废太后、驱逐四贵,不敢动白起。白起军功显赫,居功自傲,很危险,会动摇他的权力。

2、秦国国力损耗严重。

秦国与韩国打了三年,与赵国又打了三年。常年的征战,秦国很窘迫。尤其是长平之战,秦国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消耗。

3、前车之鉴。

齐闵王亡宋被诸侯群殴,导致齐国霸业尽毁。他兵伐邯郸,攻灭赵国。诸侯见了会有什么反应。

4、认为秦国还没有实力亡赵。

长平之战,赵国输了,秦国也赢得很惨。战后的赵国,还有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君主、贤臣和名将皆在。再掀起一场大仗,秦国不一定会赢。

5、范雎的思想工作。

也可以说,秦昭襄王要考虑的问题:

秦国能不能灭了赵国?

秦国会不会成为诸侯合纵,下一个攻伐的对象?

秦国国力能否支撑发动新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长平之战打得如此惨烈,他动员全国的力量,亲征,才取得艰难的胜利。那么,亡赵之战,一定是比长平之战,还要惨烈。这几个问题,不解决,秦昭襄王是不会轻易发动新一轮战争。

秦昭襄王对是否攻伐邯郸,存在疑虑。范雎要主张不能打,就要说不能打的原因。白起说能打,就要说能打的原因。白起和范雎主张,秦昭襄王选择了后者。

秦昭襄王是一国之君,他不仅要考虑战争,还要考虑战争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要考虑的不仅是本国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对手的现状,更要考虑诸侯的态度。

坑杀赵国降卒这件事,秦昭襄王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成为了暴君的代言词。

武安君白起想打,秦相范雎不赞成打。最终拍板定案的秦昭襄王选择了不打。

长平之战后,秦国的余波,若用几个字来形容:

1、将相不和(范雎和白起之间的矛盾)。

2、君臣不信(秦昭襄王猜忌白起)。

也可以说,白起是打仗的好手,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但,不懂政治,更不懂君王之心。打赢了长平,却一不小心得罪秦国最有权势的两个人: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

没有秦昭襄王和范雎的支持,白起攻伐邯郸,一举亡赵的理念破碎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是什么反应。

答案:同仇敌忾,与江山共存共亡。

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君臣,极度震惊、害怕之余,也陷入高度自我反省。先解决问题,再追究是谁的责任。这种人才是了不起的。

对于战败,谁要负责,不是赵国君臣当前的首要任务。做好秦国趁势兵围邯郸,打赢下一场战争,才是当务之急。毕竟,秦国攻破郢都的案例,不能忘。

那么,赵国君臣做了哪些准备。

1、加紧备战。

长平四十五万男儿被坑杀,邯郸人人自危。赵国君臣第一件就是要稳定军心,做好再战的准备。

2、离间秦国君臣。

赵国派了一个有说之人苏厉,也有人说是苏代,前去离间秦国君臣。范雎就是听了苏厉之言,和白起的间隙越来越大。有说之士,不仅靠的一张嘴,还要靠大脑。苏厉完成了君王交代的任务,离间了秦国的将相。

3、平原君亲自入秦割地议和。

秦昭襄王打赢了赵国,为了给范雎报仇,首先要修理的就是平原君。谁让平原君敢接纳魏齐,不给他面子。赵国议和,秦昭襄王答应了。但,有个附加条件,点名要平原君前来议和。

4、有说诸侯抗秦。

长平之战后,赵国太虚弱。想要独立抗秦,争霸天下的梦,破碎了。为了守住残破飘零的江山社稷,只能联合诸侯共同抗秦。

长平之战后,战火余波,更加猛烈。赵国割六城,并将上党地区交给了秦国,还大量赔款。按理说,秦、赵议和,战事结束,两国进入短暂的和平。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秦、赵两国战火再起,又掀起了一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