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秦始皇篇(7)
茅焦谏秦王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政平定嫪毐之乱、驱逐吕不韦之势、囚禁太后赵姬。这一年,秦始皇彻底扫清了亲政的所有障碍,乾坤独断。为了转移国内军民的视线,秦始皇又做了一件事:兵伐魏国。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兵伐魏国?
1、秦始皇继位以来,趁着魏国魏安釐王、信陵君公子无忌死后,多次攻魏,取得胜利,开拓了一块新的疆土:东郡。
简单说,魏国好欺负。
毕竟,赵国是赵悼襄王主政,还有李牧、庞暖等名将,不好打。
楚国的楚考烈王、春申君虽死,但,楚国国力强盛,不能轻易亮剑。
韩国太弱,不成气候。
齐国、燕国太远,够不着。
因此,秦始皇以杨端和为将,出兵攻伐魏国。
那么,这个杨端和是谁。为什么他能够得到秦始皇的青睐,被选中征伐魏国!
只能说明三点:
a、嫪毐之乱、驱逐吕不韦,殃及了很多人。(嫪、吕的人不能选)
b、杨端和在嫪毐之乱,表现很优秀,是秦始皇信任的人。(能打且信任)
c、此时的秦国将星陨落: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赐自刎、三朝宿将王龁也死了(公元前244)、历经三朝的后期之秀蒙骜也死了(公元前240)。蒙氏的其他人,还没有名气。王翦、王贲父子,尚未崭露头角。
也可以说,杨端和是秦始皇身边信得过且能打的人。
这只是杨端和第一次出场,后面还有两次伐赵,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足以证明,杨端和是继王龁、蒙骜之后,能打的将领。杨端和领命出征,不负秦始皇之所望,出战魏国:大胜。
秦国占领了魏国新的疆域:垣邑、蒲阳 、衍邑。
此次大胜,对秦始皇来说是相当重要。不仅在军事上战胜了魏国,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向秦国朝臣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没有吕不韦,他照样能打诸侯。
秦始皇无论是平定嫪毐之乱、剪除吕不韦之势,还是征伐诸侯,都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也是他立冠之后的礼物。然,秦国内政风波还是不平。尤其是赵姬被囚、吕不韦被驱逐,引发了朝政动荡。
秦始皇囚禁生母,驱逐吕不韦,引发了什么动荡,又是如何平息了这场动荡。刚刚二十二岁,立冠的秦始皇,能够处理这场动荡?
秦始皇囚禁生母,此举,是不孝。毕竟,秦始皇是儿子。因此,很多大臣都来劝谏。此时的秦始皇正在气头上,来劝谏的大臣,不仅没有劝回秦始皇,反而还丢了性命。
愤怒的秦始皇,一口气斩杀了二十七名大臣。就在大臣劝谏无用之时,又出来了一个人:茅焦。
茅焦说了什么,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平息了秦始皇心中的愤怒?
当二十七个大臣被秦始皇斩杀,这件事,在秦国朝堂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看到秦始皇杀掉那么多的人,一时间,没有人再敢进谏。识趣的大臣都知道,躲秦始皇远远的,闭口不提赵姬的事。毕竟,赵姬的事,一是国耻,二是秦始皇心中的痛。
提赵姬,就等于揭年轻的秦始皇心中的痛。因此,秦始皇放出了一句话: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
然,茅焦为什么敢这个时候站出来。难道,他是二愣子,不怕死?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秦始皇身边的亢直之臣:茅焦。
因为他的出现,给秦始皇留下了一个好的名声:君王尽孝。
茅焦是齐国人,出生的时间和死亡的时间也没记载。他是如何来秦国发展,此时年龄有好大,也没有记载。他的出现,首次登场亮相,是因为秦始皇囚禁赵姬。
那么,茅焦会如何说服愤怒的秦始皇。
这说明一点:多读书,不仅能说会道,还说得有理,更懂得随机应变。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茅焦劝谏秦始皇精彩的表现。
这一幕,有没有让人想到,触龙说赵太后呢?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茅焦听说秦始皇囚禁太后赵姬,并诛杀前来劝谏二十七名大臣。这简直是骇然听闻,令人不敢想象。
也许是茅焦心中的正气,或许是茅焦同情赵姬的命运,或者是茅焦不忍秦始皇残暴、冷漠的举动。茅焦不顾自身性命,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劝谏秦始皇。
当然,茅焦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前去劝谏秦始皇说明了什么?
1、茅焦有心里准备:不成功,便成仁。
2、有把握、有信心。
3、能言善辩、反应敏捷。
茅焦遇见事,不怕事,敢于挑战。因此,茅焦说了一句义愤填膺的话:儿子囚禁母亲,天地翻覆。哪里有这种道理?(子而囚母,天地反覆矣)
接着,茅焦表明入宫见秦始皇的目的:我是齐国人茅焦,是因为太后的事情来劝说秦王。
秦始皇怒气正盛,连杀了二十七人。现在,又来一个不怕死的。
秦始皇怒问:你难道没有见到那些因为来说太后的事儿被杀掉的人的尸体?
茅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怕死。
“我正是为此事而来。”
茅焦又说了一句话:
“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就是要凑够二十八之数。”
秦始皇见被人顶撞,怒喝不已,大喊:召狂夫来就烹
茅焦得秦始皇诏令,步入宫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茅焦走路特别慢。
秦使见茅焦敢顶撞秦始皇,进殿走得很慢,误认为对方怕死,不断催促。茅焦装出可怜的模样,说了一句很没骨气的话:我进入大殿,就要被处死了,你就不能让我走慢点?
使者也佩服茅焦的胆识和勇气,也对茅焦的命运,感到非常悲哀,心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秦始皇见到茅焦,怒喝:客不见阙下死人累累耶?何不畏死!
茅焦一改柔弱之势,昂首挺胸,谈了一个问题:面对死亡。
茅焦说了几句话:
1、有生者不讳其死,有国者不讳其亡。
2、讳亡者不可以得存,讳死者不可以得生。
茅焦抛出观点:夫死生存亡之计,明主之所究心也。秦王不以天下为事乎!不审秦王欲闻之否!
秦始皇见对方眼神毫无畏惧,还坦然说出这句话,到有点好奇,问了一句:子所言何事?寡人愿闻之。
茅焦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地说:忠臣不进阿顺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也。秦王有逆天之悖行,而秦王不自知。微臣有逆耳之忠言,而秦王又不欲闻,臣恐秦国从此危矣。
‘秦国从此危矣’,这几句个字给秦始皇内心一击。
秦始皇收敛杀意,问:秦国如何危矣。你若不能说服寡人。寡人,必将而烹之。
茅焦细数秦始皇之罪:
1、车裂假父,不仁。
2、摔杀两弟,不友。
3、子囚禁母,不孝。
4、残杀进谏的大臣,犹如夏桀、商纣之残暴。(秦始皇残害大臣之举,乃亡国之君所为。)
最后,茅焦得出一个结论:君王有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天下人听说之后,就不会再心向秦国。
茅焦精彩的演说,加上语气、表情到位,给秦始皇心灵重重一击。尤其是如何让天下人信服?这句话,让秦始皇无法辩驳。
的确,秦始皇可以杀进谏的大臣,但,不能杀尽天下人。天下人不信服,他就会成为暴君、亡国之君。
茅焦趁势,又发动了一波攻势: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独威力使然;亦以秦王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毕集秦庭故也。怨谤日腾,忠谋结舌,中外离心,诸侯将叛,秦之帝业垂成,而败之自秦王。
秦始皇问:我该怎么做。
茅焦给出答案:尽孝。
茅焦的一席话,让秦始皇茅塞顿开。秦始皇杀进谏的大臣,囚禁生母,会让他背上暴君的骂名,还会失去天下。
年轻人,不担心眼前事,却担心身后事。
如果,秦亡于天下。秦始皇将会成为夏桀、商纣之君,留恶名与后世。
秦始皇醒悟过来,朝着茅焦躬身行礼,说了一句话:愿听先生教诲。
茅焦见年轻的始皇帝,听进去了他的话,欣慰的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1、不能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2、不能有囚母、无孝的恶名。
随后,茅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厚葬进谏的大臣,表彰他们。
2、释放生母赵姬。
秦始皇不仅听进去了,也采纳了对方的意见,还说了一句话:前谏者,但数寡人之罪,未尝明悉存亡之计。天使先生开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听!
秦始皇知错能改,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死的人,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母子关系得以恢复。赵姬得知能够与儿子破冰修好,是茅焦之功,也说了一句赞赏有加的话:先生是天下最正直的大臣。
后人,南屏先生读史诗云:
二十七人尸累累,解衣趋镬有茅焦。
命中不死终须活,落得忠名万古标。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
秦始皇连杀二十七人,也不能平息心中的愤怒。为什么,茅焦的话,他能听进去?
我想有以下原因:
1、茅焦的有说功夫,切中了关键字:没美名,岂可安天下。
也就是说秦始皇志向是安定天下。毕竟,他车裂假父,摔杀弟弟,囚禁生母,会成为他生命的污点。要洗清这些污点,就要建立功勋,且是前无古人的功勋:安定天下。
这些事,让他落下不好的名声,也不会有人追随他、辅佐他。他心中的王图霸业,岂可成功。
2、秦始皇摔杀弟弟、囚禁生母,是出于一时愤怒。
也可以说,秦始皇骑虎难下。毕竟,母亲的行为是耻辱。他不做点事,惩罚母亲,天下人又会如何看他。
3、诛杀了进谏的大臣二十七人,却不能堵住悠悠之口,说明了秦始皇之举,不得人心。
4、秦始皇和赵姬是有浓厚的感情。
毕竟,秦始皇和赵姬从小相依为命,怎会没有感情。
总之,茅焦的出现,给秦始皇解决了难题。同时,也让秦始皇知错就改,避免了一错再错。也为秦始皇,博得了尽孝的美名。所以,劝谏这种事,没有胆识,能言善辩的人是做不好的。
茅焦也因为与千古一帝秦始皇之间的故事,使得他名留千古。茅焦是秦始皇犯错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接下来,谁的出现,又让秦始皇避免了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