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进纷乱中
作者:熊星来客 | 分类:历史 | 字数:184.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97章
华夏:
本不想解释这个词,但,最终觉得还是应该解释下。
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蛮夷戎狄"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大约从编着《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比较着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 。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东海)。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大汶囗文化、裴李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史前文化被考古认定为华夏先民所创造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中原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华夏则逐渐成为九州及汉民族的代称,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随后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有了大一统概念,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将“华夏”作为中国人的别称,将中国称之为华夏或神州。
为什么想要解释这个词,其实从前面那些说明可以看出,“华夏”最初指的只是汉族,并没有现在的含义,词义的变化,其实也反应了民族的融合、融洽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启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这个融合,包括了方方面面,从文化、音乐、雕刻、民俗等等方面,汉文化里注入了其他民族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汉族文化,变的多姿多彩,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注入了汉文化,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越是了解历史,越觉得中华文明的璀璨,不单是因为它延续了数千年,还因为它的包容,正因为它的包容,才有了今天这些美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
…………
中原:
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蛮夷戎狄:
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
蛮夷是指南蛮和东夷,戎狄是指西戎和北狄。
南蛮:
是先秦时代华夏中原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
东夷:
称呼上,夏商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朝时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西戎:
称呼最早来自东周(夏朝时称西方人为析支、渠搜等,商代称“羌人”)。西戎则是古代华夏部落对西方与华夏部落敌对的诸部落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部落的泛称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
据古书记载,戎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部落和华夏部落区分开来 。尽管戎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北狄:
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居住于今山西、河北的非华夏部落。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战国以后,“北狄”之名被改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游牧民族。
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合称“四夷”,泛指外族、外国。从上面的解释也可以看出,随着“中原”地区的扩大,四夷所指的地区、民族也在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