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鸣镝风云录
作者:黄达苍 | 分类:历史 | 字数:23.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十一章 商战告捷
从坤宁宫出来,我心中开始慢慢平静了下来,婉儿毕竟出生在世族大家,在端王府之时,就能把府中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现在在皇宫中执掌凤印,我倒不太担心她。
这时,只见小林子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皇上,种尚书求见。”
我突然想起,种师道这几天不是和那个什么辽国的萧远东在议宋辽边境互市的问题吗?现在来求见一定是有什么结果了,我倒要看看,辽国和他的通使萧远东到底有什么后手。
“传,让种师道到御书房。”
这几天萧远东可累得够呛,心中早把种师道的所有祖宗问候了一遍。南蛮子欺人太甚,明明是他们在搞鬼,却怪辽国与西夏商人擅自抬高马匹价格。
这倒好,马匹的价格一提,宋都城中的丝绸、陶瓷、粮食、茶叶、盐碱等物品价格立见飞涨,自己的马匹只提了六七倍,而大宋的物品却提了二十倍,这不但是敲诈,而且是**裸的抢劫啊。
本来还想用聚沙成塔方法,让京城中大辽的细作去一点一点地买回来,然而宋国的种师道也太可恶了,竟联合五城兵马指挥,大宗此类物品出入却要户部和工部出具证明和文引,还要有兵部的通行证,这是什么道理?
幸好自己在临行前得到大辽皇帝的旨意,这次的主要任务是要宋朝在边境开放互市,毕竟每次都是这样偷偷摸摸在他们京城买东西不是长久之计。
几天来求爷爷告奶奶地向种师道诉说,终于有了消息,据说他们的皇帝和内阁大臣已经松口,不过瞧种师道那漂亮的上一手,估计他们会狮子大开口。
萧远东有心里准备,辽国皇上曾说过,就算减少岁币,也要达成开放互市的协议。
可惜这些我不知道,我不会想到辽国天祚帝会这么急于互市,不然倒可以大大的敲一次竹杠了。
“皇上啊,萧远东急了。”
“哦。”
“微臣吊了他几天胃口,昨天刚口风有所松动,这家伙今天就迫不及待的以大辽权知南境互通使萧远东名义去了礼部,说着一些低下的语调可让苏尚书合不拢嘴。”
“是啊,整整一百年了。”
我有些心神不属,口中喃喃地说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招,便让大辽无从招架。
“是啊,陛下,苏尚书也是这么说,一百年来有哪一次不是我大宋卑躬屈膝地向辽国说话,孰料也有辽国向我们低声下气说话的时候,让苏尚书乐翻了天,这不,他现在正往各尚书家一个一个地报喜去呢,相信不久大家都会来了,微臣就先一步来向陛下报喜。”
“好啊,朕也正要找你们几个呢,等人来齐了再说。”说着,我扭头向小林子道:“小林子,你让人宗泽和李清臣也过来。”
这李清臣可是非同小可,在朝中素有才名,为北宋清流中的著名人物,赵佶初立时向太后为牵制章淳任命为御史台大夫,曾布任右相时迁为大名知府,后赵佶又让其回来主持御史台。
宋初设御史台时本是与刑部各司其职,刑部管刑名,御史台管纠察,而后来就慢慢变样了,御史台从纠察各道和百官变成了专门纠察左右二相的机构,专与丞相唱对台戏。
这成了朝中除左右二相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北宋历史上的历次罢相风云,多是御史台大夫的功劳。
不一会,果然不出所料,韩忠彦、蔡卞、高永年、范纯礼、张商英、苏辙便陆陆续续的来到南书房外。
我让他们进来不久,宗泽与李清臣也赶了过来。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这次我大宋终于可以出百年来的一口恶气了。”
当种师道和苏辙把几次三番与大辽通使萧远东会面的经过说出来之后,而且这一次的牛刀小试,大宋白赚了四百匹马匹,原来是辽夏两国卖马匹的钱远远不够买其它东西,又出了一大笔钱,刚好够给宋商的钱,众臣知道后不由异口同声地道。
现在各臣工之间基本上对在宋辽边境开放互市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还待议。
至于交易地点的选择,原先众臣均认为维持前朝,要把它开在辽境,这也是两国互相有争议的。在那个年代,两国均为防止对方细作渗入,不愿意在本国境内设点。
但我是什么人,在这一点上我便让辽国高兴一阵吧,互市设在辽国我还不愿意呢,以后要是热闹起来这赋税可是惊人啊,而且不用给他们制约,至于细作,我不会让军队介入吗。
“诸位爱卿,所谓商场如战场,这互市的地点要设在我大宋境内,至于你们担心的细作问题,朕可以让军队介入,一方面是此时兵荒马乱,诸商家的财产和生命在我们大宋境内才有保障,二方面是打破以往互市的自由散漫,要以大宋军营为依托,开征商课税。”
众人一错愕,过了一会儿,只有张商英很快明白了过来,微笑着道:“陛下圣明,臣等实在不及。”
我向还在沉思的各人道:“商场如战场啊,只有先发制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抢先扼住敌人的喉咙,才会为大宋争取到战争中最大的利益。”
众人似懂非懂的齐声说:“臣等明白。”
我知道他们就算不明白,一会儿也会向张商英和种师道探问,便笑着说:“好了,众位爱卿关于互市就议到这里吧,余下的问题就让礼部和萧远东去商榷吧。”
虽然现在还有一两位大臣思想尚未转得过弯来,但从皇上提出的“商战”论后,首战便大功告捷,面对如此的圣明之主,谁还敢不相信皇上的策略,因此对于皇上坚持要把互市的交易地点设在大宋境内谁也不会不附议。
这是一场由大宋主动挑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众臣对于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辽国——大宋百年来的心腹大患,憧憬着大宋的中兴,心中不由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