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 分类:历史 | 字数:23.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1 永宣盛世暗藏危机
明太祖铁腕肃贪,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好的答案莫过于他身后的百年国运。
清人评价明太祖一朝“治隆唐宋”,此说毫不夸张。他身后的永宣盛世(明太宗年号永乐、明宣宗年号宣德,合称“永宣”)更是人类历史上超级帝国的巅峰之作。永乐大帝(朱棣)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大明统一了海洋宇宙,超过夏商周三代、汉唐的功绩。从天到地,无人不成为臣和妾。)中华帝国的如飚铁骑踏遍了成吉思汗的莽原,蒙古大汗知道明军要来,甚至提前一年逃遁;威震欧亚的奥斯曼大帝“雷电汗”巴耶萨特令全欧洲瑟瑟发抖,却被宣宗(朱瞻基)轻轻收入宣德炉中。高悬日月军旗的艨艟巨舰遮洋蔽海,无边的战帆笼罩七大洲五大洋……寰球人类无不惊叹:中华帝国的组织动员能力简直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之前人类社会最大的奇迹!而就在这样宏大的国家工程中,我们却没有在史书上找到任何关于贪腐的记载!这也不得不说是人类反贪史上最大的奇迹。造就这个奇迹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太祖朝的铁腕肃贪,锻造了一个铁血刚强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一路杀下来,所有可能孳生贪腐的土壤都被他掀了个底朝天,以至于他身后几十年,从太宗到仁宗,再到宣宗朝,贪腐这个幽灵着实找不到立锥之地,最顽固的慢性病终于被切除了病灶。然而,这个慢性病是不可能被根治的,即使被切除了传统的病灶,它最终也会觅得新的宿主。现在,它便找到了太监这个平台。
现代人所谓的太监(jiàn),其实是对宦官的泛称,即阉割后进宫作奴婢的男子,正式学名内侍、宫人,后尊称为宦官,但只是一种尊称,并非朝廷官员。明代后宫宦官组织设为十二监、四司、八局,每个部门的长官称太监,副官称少监,如司礼监太监、御马监少监等。后来作为一种尊称,人们将普通宦官也称作太监,到清代这种称呼已经泛滥,但凡阉人一律称太监,沿俗至今。其实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比如太尉这个官职是秦汉三公之一,是国家最高领导层成员,掌管全国军事,班秩仅次于丞相,到宋代虽不实设,但仍作为一个非常崇高的虚衔使用。于是有些人就把军官尊称为太尉,未料尊称泛滥,到南宋竟然取代了“军爷”成了低级军官甚至普通军士的泛称。从太监称呼的泛滥也可窥见一个现象:阉人分明是极度受人鄙视的低贱人格,但大家明面上却要极度尊重甚至讨好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手中渐渐有了权力。
这个权力也堪称玄妙,介于虚实之间。理论上,太监只是皇室的私家服务员,并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但由于接近最高皇权,又往往容易走到权力核心。尤其是有些皇帝因政务繁忙,喜欢让宦官代行皇权,导致不知不觉中大权流于宦官之手,甚至形成尾大不掉。汉唐宦官专权,甚至到了掌控禁卫、废立天子的地步,不过宋朝权力公共化,宦官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绝无汉唐宦官专权以至可以把持朝政的例子发生。明朝建立了比宋朝更严格的文官政体,明太祖更立下祖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刻成铁牌,立于宫门。但这条禁令其实也并不特别严格,比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些乌斯藏部落因故中断茶马贸易,并且部落领主不认可汉族的文官制度,认为地方官并非中国之主,拒绝和他们谈判,非要大明皇帝才有谈判资格。这时明太祖派出尚膳监太监而聂、司礼监太监庆童,代表皇帝前往谈判,很快谈妥,达成了10340匹良马交换30万斤茶叶的大宗贸易协定。尽管蕃部的行为不能代表主流,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太监对皇帝的巨大代表作用,注定不会彻底脱离权力核心。而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明朝官场渐渐被科考出身的人把持,文官皆由考试选拔产生,而非皇帝提拔的“自己人”,没那么“听话”,甚至经常发生矛盾。皇帝又不便和文官发生正面冲突,这时有些皇帝就会让贴身太监去干一些自己不方便亲自干,甚至是见不得光的事,这就是明朝太监的权力根源,他们并非真正的权力主体,只是皇帝和文官暗中角力的工具,是专门游走在阴暗面的灰色权杖。
这,自然会成为慢性病魔绝佳的新宿主。明英宗最宠幸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恰好处于这段历史的起点,命运将他推向了历史大变局的风暴眼。一场猛烈的反击战,就在王振身上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