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无名国

作者:梁道然 | 分类:历史 | 字数:36.5万

第五章 双管齐下解南旱,五路奇兵平东夷

书名:无名国 作者:梁道然 字数:3849 更新时间:2025-01-24 01:41:10

(1)

话说东升国趁机入侵东南尹州,朝廷震惊,皇帝李元大怒。朝议求问良策,于蓝上前欲言。

不料,李安先上前说道,

“吾皇,可派两队兵马南下,一支与尹州兵马相合,共拒贼兵,一支则出海趁虚偷袭东升国之根本,免除后患。”

“丞相有理,不知当遣何人?”李元亦认为此法妥当,于是问道。

“我朝惯例,武官多在外镇关守边,在京者甚少。臣建议,两路兵马分别由于蓝于将军和李铭李将军统领。”李安说道。

“李大人,此两人皆与你有亲,你此举是否有不妥之处?”周河上前说道,虽似客气,实则饱含讥讽。但周河亦无人可荐,因此并未说下去。

“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国为君举贤,岂因亲止?”李安不慌不忙说道。

“众卿可有其他意见?”李元虽同样赞成李安之见,但又不想表露,看向众人问道。

众人相视细语,但无人进言。

“好!既然众卿都同意,那就......”见众人无言,于是说道。

“吾皇,臣有事启奏。”于蓝打断李元说道。

众人皆惊,看向于蓝。

“于卿家,有何事启奏?”李元同样惊讶,问道。

“吾皇,此次尹州大旱,东升国进犯,不仅是天灾所致,更是人祸。”于蓝正色道。

“人祸?此话何解?”众人无不惊奇,各人心中思绪万千,唯李元问道。

“天灾是天意,而救灾是人祸。若政法妥当,上行下效,可减灾消难。”于蓝顿一顿,看看众人。

“我细览诸法,发现许多不妥之处。法不正,令难行,自古常理。此次尹州大旱,尹州相关官员报之甚迟,等朝廷法令到达,尹州早已饿殍千里,难以控制。”

李元觉得甚为有理,心中频频肯定。至于其他官员,却思想不一。

“于卿,可有良策?”李元见于蓝又停顿,迫切追问道。

“改法变革。”

“如何变革?”

“所谓天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可实际是否如此?”

没人回答于蓝,但答案谁都知道,肯定不一样。

“臣建议,改法第一条,便是天下平等,无论天子庶民共守。”

“此甚好!”此时的李元并未为自己细想,因为他实权并不够,此举有利于他集权,因而觉得十分有理。

“吾皇,此虽好,但变法事关国本,兹事体大,不可轻断。”数位大臣已忍不住上前齐说道。

“变法之事,事关重大,须慎重商议,而尹州之事甚急,必须先解决。”李安上前说道,他当然也不赞成变法。此时李安对于蓝却心存一丝芥蒂,但若隐若现。

“是啊,吾皇!”众人附和道。

(2)

“诸卿有理,事有缓急,此先处理尹州之事。”李元说道。

“吾皇,臣有一计,可解尹州之危。”于蓝知道变法之事不能急,只好说道。

“快快道来!”

“东升国千里而来,且尹州大旱,其粮草必不能为继,胜之不难。难在一则如何使之不敢再犯,二则解决尹州大旱。东升国侵犯尹州,国内必然空虚,皇上可派五路兵马南下,一路出海佯攻东升国,一路伏于其入尹州之要道,一路与尹州守兵相合,一路持旨南下开官仓放钱粮兼运量相济,最后一路运凿井器械及工具南下,沿途凿井解旱。”

“此计甚妙!顾虑周全。”李元不由赞道。

众人亦为之惊叹。

“此五路又当遣何人带领呢?”李元有问道。

“第一路可令林斌林将军率军,鉴于京师兵力有限,且仅需佯攻,可付五千兵马即可。第二路可令李铭李将军率五千兵马埋伏。第三路我亲率上次出征天门关之八千骑与尹州守兵相合拒敌。第四路可由户部派一人任之并付与人马,兵部协调。第五路可由工部派一人任之并付与人马,兵部协助。”于蓝又说道。

“诸卿可由意见?”李元又看向众人并问道。

李铭自然是想领兵与敌军交战,不想当伏兵。此安排,除李铭外皆无意见,李铭见此也不敢多言。

“好,就听从于卿之计。”李元看见众人没有意见说道。

“户部、工部可有安排?”李元看向宋国忠和诸葛鹏两人。

“户部侍郎贾同可担此重任。”宋国忠上前说道。

“工部侍郎甄锦可担此重任。”诸葛鹏上前亦说道。

“臣等定不负皇恩,誓死完成。”贾同与甄锦异口同声道。

“好!朝廷有诸位良臣,是朕之幸,天下之大幸。”李元笑道。

(3)

商议已定,自然是立即出发。

李元吩咐人拟定圣旨,五人取旨并领兵符,出城各取兵去,不必详说。

较之天门关,尹州并不算远,但也有数千里之遥。于蓝料定此次需时不短,出城时经过自己府前,不忘与孙雅芳告别并吩咐一些事儿。不是于蓝不急,而是急亦无用,于蓝就是要以逸待劳,一举打败敌军。

孙雅芳虽不舍,但其亦是深明事理的人,并无过分的挽留或拖延于蓝。当然,孙雅芳是更想与于蓝同去的,但细想又不愿拖累于蓝,因而作罢。

五路大军除于蓝一路外都是行军迅速,于蓝自然是为了等李铭与林斌两路兵马做好准备,不想打草惊蛇。

不到十日。

于蓝进入尹州后就立即安营扎寨,待李铭两军消息。此时尹州多地正与东升国鏖战,虽已有不少城池失守,但胜负未定。

离京半月有余,安营近十天之后,于蓝接到林斌开始佯攻东升国的消息,料想李铭已做好充分准备,便下令八千骑迅速南下,每到一城都先设法通知城内守军,里应外合。若是遇上已被敌军攻取的城池,便兵分两处,一者佯攻,诱敌交战,二者趁机攻城,占城逼走敌军。

初时此计难行,攻城甚难。随着时间日深,东升国被围攻之消息流传于入侵尹州的敌军之中时,敌军士气顿减。

又一个月,于蓝已奔走十余城,收回失落城池三座,敌军皆不战而走。于蓝自然是不追,待李铭收拾。

南下已三个月,于蓝率军已横扫整个尹州,所过之处,攻必克战必胜,百姓欣而迎之,争相送粮设宴相邀,于蓝下令全军不得受之,自己亦以身作则,军民皆服之。

此三月间,于蓝已知,东升国国君太阳王下令撤军,以解国危。东升国之敌兵且战且退,期间又遇李铭设伏阻击,林斌追杀,数十万大军能安然回国者甚少。

于蓝等人出兵四月,李元下令手兵,不再追杀敌军逃兵,并放回所有俘虏。自此东升国之乱尽平,东升国犯兵十去八九,且其国民君主皆惊,恐数十年间都不敢再议侵李之事。李元又令于蓝、李铭和林斌三人分别入驻各险隘要关,以防敌军再犯,而贾同和甄锦两人继续与尹州官兵一起赈灾。尹州虽大旱,但南方地下水甚多,凿井修渠便可解尹州大部分地区之旱。而尹州多年丰收,官仓充实,开仓后,百姓不复初旱之景。

(4)

此四月间,孙雅芳曾托数位运粮或运兵械之官员,寄家书予于蓝。这些官员知道孙雅芳的身份,自然不敢拒绝,一一为之送达。但于蓝酣于战时,无暇看家书。

一日,于蓝理完军务,独自闲坐于营中。突想起,家书一事,便找出读之:

夫君:

与君相别多日,芳儿甚念,茶饭皆忘。今日偶感不适,请御医诊之,言为喜脉。

特逢粮官南下,将往君处,便请为之送此家书,告之于君。

芳儿

于蓝读完第一封家书,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于蓝感叹造化弄人,越是不想却总是是不从人愿。于蓝的确不责怪孙雅芳,但又不想与之过密。成亲以来,于蓝虽与孙雅芳同房,但云雨之事行之甚少,皆是避无可避才行之。当然,于蓝不会怀疑此事之真伪,于蓝深知孙雅芳为人。更不会怀疑其会红杏出墙。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真正顺着人的计划而行的生活,是不会存在的。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虽然的确能够改变现实,但其实亦是顺应现实的变化而已。不是人可以预测未来,而是未来已经偷偷地告诉人们关于她前进的轨迹。

于蓝知道多想无益,因为他只能接受,于是于蓝打开第二封家书:

夫君:

君南下已逾一月,不知君收到芳儿家书否,又或是军事繁忙,无暇看家书或

无暇回书与芳儿,芳儿甚为挂念。若君知之,望回一言,以解芳儿之念。

芳儿

于蓝不仅读出孙雅芳的通情达理,更看到了孙雅芳的情深意重。于蓝放下家书,取出纸张,挥笔回书一封:

芳儿:

此四月间,军事繁忙,以致无暇看家书负妻深情,此为夫之过也。但国事不敢

轻怠,待他日回京见汝之时,再行请妻见罚。知汝怀孕,为夫甚喜,望汝保重。

为夫亦是日夜思念汝,但国事危急,君上重托,不敢轻言之。

娇妻情义胜东海,

百世焰光如日开。

愚夫虽钝不敢忘,

万古恶名谁为哉?

愚夫

于蓝亦是情真意切,不敢相忘。得妻如此,于蓝可谓是“夫复何求”?

写毕,于蓝便差人送回京师,亲付孙雅芳。

(5)

于蓝看着送信的人步出帐中,便不觉陷入沉思,想的当然是关于孙雅芳之事。但又不免想到了李安等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还是见步行步吧!”于蓝心中安慰自己,停止了继续想往事。

于蓝接着拿出第三封家书,细读:

夫君

多日未见,芳儿甚念,茶饭不思,且知度日如年。

“将军!将军!”于蓝刚读到一半,便有一名甲士慌忙跑进来,连忙跪下,喊道。

“何事?”于蓝亦是十分惊讶,毕竟即使敌军压城,亦未见如此慌乱,问道。

“尹州,尹州数个城池发生瘟疫,死者无数。甚至一些城池已成空城,鸡犬不闻,千里无人烟。”甲士答道。

“什么?”于蓝亦是无比惊讶,想不到战事刚结,瘟疫又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是啊,将军,不仅尹州多地发生瘟疫,连我军将士亦有感染者,各路人马死者已过百,还有病重者上千。”

于蓝还真想不到,战死不过百余人,而一场瘟疫便死了上百。

“传令下去,召各部将领及其余各路将领立即来此商议此事,马上火化因瘟疫死去的百姓及将士,并隔离患病者。”此时的于蓝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不少医书,回忆起里面说到的关于瘟疫的除了办法,说道。

“是!”甲士马上到各处传令,当然亦有人到李铭等各路兵马处传令。

李铭等人接到于蓝将令,均是日夜兼程而来。于蓝不仅是一路兵马统帅,亦是此次南征的总统领,各路兵马均受其管制、调遣。且李铭等人所守各城关及军中皆有瘟疫传播,已慌乱而无法解决,自然是要到一处商议办法。

虽李元令各人坚守各处,但事情甚急,自然无法一一上报,且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不一日,李铭等人赶至于蓝军营中,准备商议瘟疫处理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