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天下
作者:绝路V | 分类:历史 | 字数:48.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二十三章:烽火各处
章惇见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他的意见,便接着解释道:“八千万人口,和大宋一般,可是为何那里落后?印度地区,诸国林立,民族林立,语言混乱,相互敌视。此战,大宋出兵四十万,征服印度,最多三年。而粮草又完全可以由细兰岛供应。为此,此战必打,也必胜。圣上,诸位同僚,印度地区与金州澳州两州,就是大宋的两个货筐,而大宋就是挑起这两个货筐的扁担,我等就是挑担人。征服印度后,从印度,大宋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役和粮食,不仅金州和澳州能得到开发,大宋也将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来兴建水利。印度有粮食和劳役,金州和澳州有铜铁、香料、战马,不出十年,大治天下计划便可完成。”
听到章惇的分析,政事堂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程颢为首的道德君子们,一派是以沈括为首的务实求财派,一派是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只想着完成十年大治天下计划的。
王安石、司马光沉默了,章惇分析得有理有据,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宋能够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大治天下计划,这是他们渴望的。他们的道德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辅佐皇帝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万世太平。这是一种强烈的功业渴望、
程颢是大哲学家,他有一种执着的信仰,那就是一切都以道德为基准。征服印度,如果不是吊民伐罪,而是为了抓壮丁,抓劳役,那么这就是一场不道德的战争。出师无名是他们反对这场战争最好的理由。他们更相信,建立一种道德理念,或者说一个天下太平的秩序,那么就能万国来朝,那么就能天下臣服。
他的这种理念,为他赢得了大名。文彦博、吕公著、范镇就非常信服他。政事堂有一半人都是支持程颢的。
沈括、章惇、郭逵等人,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那种人。什么是实际?就是权力、金钱、名望。四十万大军,征服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广阔地区,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这八千万人的支配权。
根据政事堂制度,赵顼与沈括很快取得一致意见,章惇的意见得以通过。程颢等人只能想办法,弄一个吊民伐罪,比较道德的口号来征讨印度地区了。在赵顼的提醒下,他们研究起了印度的社会状况,列举了印度教残民,干涉自由商贸、不服王化等十项大罪。所以大宋要吊民伐罪,讨伐印度诸国。
“圣上,如果粮食增长十倍,手工作坊增长十倍,那么就目前大宋的状态来说,商贸将繁荣百倍不止。微臣认为,金银**要抓紧一点,国库的金银还得多多的储备一些。章楶来奏疏说金州有大量的狗头金,金矿多不胜数,就和大宋的登州一般。微臣以为除了在金州、澳州开铜铁矿之外,金银矿也不能少。”曾经建议赵顼加强国库金银储备的文彦博再次提醒道。
随着南征印度计划,开发金州、澳州计划,还有十年大治天下计划的进一步结合和完善,大宋最终确定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计划。为了将所有的将士官吏都调动起来,春耕结束之后,赵顼召开了一次大朝会,大宋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官吏将领参加了这次朝会,来自各个作坊,各个大商行富豪们也获准参加了这次朝会。政策的宣传,思想的统一,大宋又开始了他新的征程。
朝会之后,赵顼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稼殿陪着两宫太后。两宫太后对大宋缺粮也充满了忧虑,时常提醒赵顼要向宋真宗学习,重视农业生产。
虽然赵顼不太喜欢那个有点昏庸的宋真宗,然而,很多事情都是两面的。宋真宗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宋真宗曾经忧心大宋的粮种不能抗旱,产量太低。特意命大臣去广州地区,甚至远涉占城,大力引进占城稻,还自己亲自种植。通过事实,说服大臣们推广占城稻的种植。
水稻是高产农作物之一,在后世大米的产量远远超过了玉米番薯等其它高产农作物。可以说,正是因为宋真宗,大宋才能爆发一场农业革命,才能有工商业的繁荣。大宋七成的税收都来自商税。可见占城稻的引进,对粮食产量的增加,对商品粮流入市场,促进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性。
后世常说大宋的城市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这夸得有点大。不过,这正好可以证明占城稻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又得出兵远征了。白天陪着两宫太后,以尽孝道。晚上则和五个老婆,还有孩子待在一起。赵顼后世也有一个女儿,这一世竟然有了五个孩子,而珍妃孙尚芳也怀上了。六个孩子,这在后世根本不敢相象。在后世,即便计划生育允许,估计也养不活六个孩子。
赵顼感觉有点恍惚,觉得这就是一场梦,可是这个梦太真切了。他不知道这个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国家兴衰沉浮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什么好纠结的。赵顼开始是跟着感觉走,一个后世的中国梦驱使着他。可是现在,大军要出征了,八十万百姓,四十万大军,就要远离家乡,以天子之名,四处征战。或是,他们要埋骨他乡;或许,他们会荣归故里;或许,他们要永远征战到底,直到时间的尽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
随后的三个月中,天下各处一片战火。大宋三十万边防军紧急集合,或走海路,或走水路,或走旱路,纷纷汇聚到上京城。还有五万保甲军的家属,一共三十五万多人,也要远走他乡。对于将士们来说,或者还可以回到大宋。而对于保甲军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天子将他们派到那里,那里就是他们的家。
北辽耶律洪基坐着赵顼豪华的龙舟走海路直接去了辽阳府,虽然辽国的名义上的首都是在他们的上京临潢府,但是实际上的辽国朝廷却在辽阳府的钵体。
耶律洪基回朝后便与心腹大臣北府宰相张孝杰密谋,杀死了皇后萧观音,架空了太子,同时将他的孙子耶律延禧送去了大宋,改头换面,隐藏身份,安置在了上京司马书城读书。
随后,耶律洪基又除掉了耶律乙辛。杀死皇后萧观音是为了打击后族的势力,而杀死耶律乙辛是为了打击那些桀骜不驯的中下层官员。耶律洪基借助汉族的势力,整合了皮室军,成为了一个大独裁者。他向赵顼请教治军的法子,随后又用到皮室军的政治上。皮室军整治过后,加上太子被架空,契丹宗族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相比赵顼来说,耶律洪基更狠,不仅对别人狠,自己更狠。历史上为了巩固大辽,防止女真人叛乱,耶律洪基带病北巡,并死在途中。而这样一个皇帝竟然被认为是昏君,后世常常把辽国的灭亡归结到他身上。
从带病北巡,可以看出一个倔强的皇帝。这个性格和赵顼很像。所以赵顼与耶律洪基两人倒是臭味相投了。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必定要依靠宗族,不然就丧失了统治天下的根基。而如果宗族势力过大,又会严重威胁到皇权。所以,将宗族完全控制在手中,是最好的选择。赵顼打击宗室后,又从国库分出了一成的国税送入内库。而宗族的开支,除了宗族子弟自己自力更生外,大部分要到赵顼这里来领救济。耶律洪基打击宗室,彻底将原来契丹族的传统制度打碎了。有许多汉族人、渤海族人,敌烈人、萌古人、乌古人,都被耶律洪基赐予了契丹族的身份。整个契丹族群的扩大,彻底消除了契丹族传统制度对耶律洪基皇权的威胁。
整合势力过后,耶律洪基终于出征了,八十多万头下军州兵,十万皮实军在耶律洪基的带领下向辽东而去。耶律洪基这是为了把女真以及辽东其它各部都纳入编户齐民,与汉族人、渤海人、契丹人混居在一起,大力开发辽东地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耶律洪基听从了赵顼的意见,准备在东北多置州县,进行移民开发。
耶律洪基和赵顼进行着一场比拼,谁将来能一统华夏?
在赵顼把大宋几乎所有的军队汇集在上京时,西夏也行动了起来,十万大军在前,三十万壮丁在后,一共四十万人的西征开始了。西夏出兵后,大宋与北辽也象征性地出兵西征,大宋派出三万精锐火骑兵,西辽派出五万铁骑,一同出兵,兵压高昌回纥。
日本三万武士军与大宋一万海卫军也从海路两路对日本东北的平氏发动了攻击。大理正在经历一场段氏重新执掌大理并推行独裁统治的大清洗,大变乱。交趾与占城两国则在耗尽最后一点国力,势必瓜分真腊国。
公元一零七三年,黄元三七九零年,熙宁六年,六月初八,正午。历经三个多月的准备,三十万边防军全部装船,运往三佛齐。这是第一批出发的队伍。三佛齐国王占卑一同随大军返回三佛齐,赵顼亲往送行。有了这三十万大军,占卑总算放下心来。
三十万大军,一共用了两千多艘大海船装运,第一镇海卫军护航。政事堂的计划是先将三十万大军运往三佛齐,先守住三佛齐。至于粮草,因为运输量太大,能够绝对保证粮食安全的大海船不够用。凑集万艘海船不是难事,难的是安全的问题。所以粮草将在两个月后,等所有的大海船返航再运抵三佛齐。
还有近四十万保甲军的家属,还要等攻占细兰岛(斯里兰卡)之后,再直接运到细兰岛安顿。整个南征的队伍,将分三批前往细兰岛,并将细兰岛打造成粮食基地,打造成为征服印度次大陆的大后方。
望着远去三十万边防军,赵顼一时间竟然呆住了。这时,赵顼才发现自己真的改变了宋朝,历史上的宋朝哪里有这般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