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变迁
作者:浓雾行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140.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阅读事项
阅读事项共有七点,分别是朝代、地名、人名、史实、度量衡、物价、称呼。
一、朝代:公元741年后,辉煌的大唐经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周、玄宗五代后便走向衰亡,开元盛世便是最后的绝唱。
其后的华夏大地经历了五代十国,更是乱象纷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一切的终结者便是一个少年时浑浑噩噩,成婚后尚不能自理的军汉---赵匡胤。
赵匡胤深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为军中第一人。柴荣病重时,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病逝后,公元960年2月4日,赵匡胤借口攻打契丹,出兵北上,在开封府陈桥处黄袍加身,发动兵变,进入东京城接受后周周恭帝柴宗训的禅让,坐上了龙椅。
因他所率大军曾驻扎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一代大宋盛世,缓缓拉开帷幕。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死因成谜,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继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赵光义崩于东京宫中之万岁殿,年五十九岁,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
赵恒初期励精图治,造就了“咸平之治”,后来契丹萧太后入侵中原,北宋五鬼之一的王钦若吓得力劝皇帝迁都扬州。
一代名相寇准却鼎力支持赵恒御驾亲征,与萧太后在檀州大战。
随后大宋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与契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以给予契丹岁币的方式换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赵恒为了挽回澶渊之盟的不利名声,在北宋五鬼: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五人的怂恿下,轰轰烈烈开展了一场历史上传为笑柄的群众迷信运动——“天书封禅”,并将年号也改为“大中祥符”。
本书的故事就从宋朝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的一个夜里开始......
二、地名: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中起始的苏州长洲县吴山村为杜撰,其他地名均经过考证,虽然不如历史学家那般严谨,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
三、人名:虚构的人物都是作者取的名字,真实存在的人物按实名。
四、史实:本文是穿越文,历史事迹肯定会发生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会改变。穿越后的小蝴蝶扇出的微风会逐渐形成风暴,绝对不会完全沿着原来的历史轨迹前行,其中的量变和质变是作者自行推演的,是否符合逻辑请读者自行判断。
五、度量衡:本文初期采用宋制,后期采用公制,宋代的度量衡除了重量由“五鬼”之一的宦官刘承规精心测试的比较准确,其他的都是乱七八糟的。
例如尺寸里面有什么宋尺、浙尺、淮尺、辽尺......不一而足,且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互不买账,在本书中为避免麻烦,宋制与公制的换算参照《三到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和《梦溪笔谈》,确定度量衡如下:
重量:一宋斤等于640克,一两等于64克。
长度和面积:一丈为十尺,一宋尺等于31.2厘米,一宋寸等于3.12厘米,一步约为1.5米,一宋亩等于0.87市亩。
容积:据宋代太府寺的记载来界定,一石(斛)等于十斗,一斗为十宋升,换算成今日的容积为700毫升,其重量按照《梦溪笔谈》的记载为92.5宋斤,也就是118.4斤。
六、物价:书中有不少工农产品、住宅的描写,涉及的物价基本参照程民生先生的大作《宋代物价研究》,其中有些物品的单价查不到史料,比如米价连续几年都没有记载,或者没有列出的价格,这些只能作合理推算,怎么推算呢?
一是连续几年没有记载的,比如米价,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8文/斗,期间再无记载,一直到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才有记载,30文/斗,那么(30-8)÷(1030-1008)=1,平均每年上涨1文/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的粮价便是16文/斗。
二是完全没有记载的物价,本书以米价为基准结合现代价格计算,翻遍史书也找不到蔬菜的价格,我们以蔬菜为例做个推算,现今的米价大约为3元/斤,以后世蔬菜价格为基准表,算出比例,来计算宋代的单价。
比如菘菜(大白菜)后世为1.5元/斤,那么相对米价其比值就是0.5,大中祥符九年的米价是1.6文/宋升,换算成重量大约为1.5文/斤,那么菘菜就是0.75文/斤,三文钱就能购买四斤菘菜。
七、称呼:本书讲述的是北宋时代的故事,但书中一些称呼还是作了改变,比如古代的皇子如果生母为妃嫔,则称呼为姐姐,称呼弟弟也是三哥、四哥之类,这些看着实在不适应,所以在称谓上与现代极不相符的都作了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