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 分类:历史 | 字数:1.2千万

2450.第2450章

书名: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字数:4088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5:24

第2450章

在进行了数日的谈判后,海汉和朝鲜都先后与满清达成了和解意向,如今便只剩下了杨嗣昌还未松口,因为他与尚可喜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

双方的分歧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界的重新划分上。对大明来说,满清目前的控制区全都是从自家辽东都司辖区强抢过去,承认满清对辽东地区的实际统治就已经是最大程度的让步了,哪可能再另行割地给对方。更何况山海关这种军事要地的归属会直接影响到大明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将其控制权交到满清手上。

但尚可喜在领土划分问题上并不打算让步,这大概也是因为清军最近几年的战绩完全压制对手,让他有足够的底气提出这样的要求。

“贵国如果不答应这些条件,那日后只能在战场上见真章了。但我要提醒杨大人一句,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贵国可就不会再有此时这样坐下来谈判的余地了!”作为一名武将,尚可喜更崇尚以武力方式来解决分歧,而不是像当下这样一连数天都在磨嘴皮子。但谈判就是谈判,达成停战协议才是他此行的主要任务,就算对大明有诸多不满,他当下也不能暴起一刀砍了杨嗣昌,只能多说几句狠话威逼对方就范。

可杨嗣昌乃是堂堂大明兵部尚书,崇祯皇帝面前的红人,又哪会对尚可喜这么一个叛将轻易服输,当下便反驳道:“贵国若是能以武力解决所有争端,那阁下又何必委屈自己来金州谈判?打仗就打仗,我大明何时曾怕过你们!想抢山海关,就先拿人头来填护城河吧!”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而海汉和朝鲜两国也不主动干涉,就在旁边看热闹。朝鲜是跟着海汉的安排走,自然不会出声,而海汉则是打算等大明被逼迫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再伸出援手,以此来向大明提出一些别的要求。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每天睁开眼就想着怎么跟人吵架,而且还不能输了气势,思想压力应该也不小。让他们再折腾几天,等精神没那么好了,我们再出手不迟。”陶东来对于这两国的争执却保持很乐观的态度,在这天结束之后,也是对海汉的谈判策略又做出了新的调整。

鉴于目前的情况,海汉只需对后续谈判作个见证即可,三人一起出席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便调整为每天安排一人参加会谈,三人轮换着来,等着两家谈出了结果再说。

而朝鲜使团中没人能够顶替金尚宪的位置,因此他也没法模仿海汉的偷懒方式了,只能继续坚持出席会谈,见证大明和满清的漫长谈判。

杨嗣昌和尚可喜两人也真是强韧,竟然就这么一对一又接着吵了四五天,但也还是没能吵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来。不过根据与会者的观察,这两人的精神状态已经明显下滑,大概也撑不了太久了。这天的会谈结束之后,陶东来派人到大明使团的营地,邀请杨嗣昌私下密会。

自杨嗣昌到达金州之后,他与陶东来的接触并不多,对方也从未邀请自己私下会面。但海汉人在这个节骨眼找上自己,杨嗣昌却也隐隐能猜到几分对方的用意。

不过杨嗣昌并不打算拒绝这个邀请,他知道这场谈判已经陷入僵局,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那与满清代表的争执恐怕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都还是其次,杨嗣昌当下最担心的是海汉一直冷眼旁观是因为其立场有所松动,否则怎么会在短短两三天内便与满清达成了和解意向。要知道在这场谈判开始之前,双方可是已经在战场上交手好几年了,各自都有不少死伤。杨嗣昌不认为双方那么快就能化解矛盾,但如果海汉有转变立场的可能,那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按照杨嗣昌的理解,海汉与满清在辽东交战,其实对这双方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海汉军实力虽强,却也没有余力向北推进战线,几年下来就一直守着金州这么一小块地方动弹不得。而满清每年须在辽东半岛方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跟海汉维持目前的对峙状态,自然更是没有半分好处。

所以说起来这两国都有充分的停战理由,虽说海汉主动提议将大明也纳入停战和谈的范围,并且邀请大明派人到金州参加和谈,但杨嗣昌仍然很担心海汉会被满清说动,与其一同将作战目标转移到大明头上来。他知道不论对满清还是海汉来说,大明其实都是一只肥羊,如果这次会谈让满清占到上风,那海汉的立场也有可能会动摇,到时候两家联手攻打大明,那才真是要完。

杨嗣昌一直想弄清海汉的真实态度,但出于谨慎,他又不便主动求见陶东来,只能就这么干耗着。到金州已经十多天了,这才终于得到了跟陶东来私下会晤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但杨嗣昌没想到海汉安排的见面地点依然是已经再熟悉不过的那间大会议室,而且在屋内等待他也不止陶东来一人,钱天敦和王汤姆两名海汉将领都在,说明这次见面显然不带有任何私人性质,而是正儿八经的官方会晤。

“本来不该叨扰杨大人休息,但白天事务繁忙,也不太方便安排,所以只能在这个时候请杨大人出来,见谅见谅!”陶东来说话仍是十分客气。

杨嗣昌也不敢在这三人面前托大,沉声应道:“好说好说。不知三位大人有何事相商?”

陶东来道:“杨大人,那我就开门见山说了。相信你也清楚,谈判进行到目前这个状况,其实就是卡在大明这里了,如果你和尚可喜还是谈不拢,那就不会有和平到来。”

杨嗣昌道:“但这并不是我方造成的局面,尚可喜提的什么条件,三位也很清楚,如果站在大明的角度,你们觉得有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吗?本官虽然是来金州议和,但绝不能因此卖国,就算跟他一直咬下去,我也不会松口!”

“杨大人立场坚定,我是很佩服的。”陶东来应道:“我国组织这次会谈,就是不想看到战争持续下去,但如果你们谈不拢,那整个辽东地区,包括大明北部,都不会得到和平。大明还能撑得起几次国战,我想杨大人应该比我清楚,趁现在还有机会获得和平,杨大人应该好好把握时机才是!”

杨嗣昌道:“陶大人,你我两国本就结有盟约,这种时候不是应该同仇敌忾,对建奴施加压力才对吗?”

陶东来道:“同仇敌忾,那也得贵国愿意放下架子与我国合作才行。”

杨嗣昌道:“此话怎讲?”

陶东来道:“为了帮贵国分担压力,我国常年在辽东抗击清军,但贵国除了派官员过来督战,就没主动提供过什么协助吧?不管物资还是人员,所有问题都是我国自行解决,这在道义上说得通吗?”

“这……”杨嗣昌没料到陶东来突然提到这一茬,当下也不知该如何答复他。

海汉虽然是不请自来从满清手中抢下了金州,并且也没打算把这块地区还给大明,但的确是将矛头对准了满清,客观上也帮大明缓解了压力。可大明的态度其实是希望这两国拼个你死我活,然后由自己来扮演渔翁角色收拾残局,自然不会主动给金州的海汉人提供什么援助。

“金州本是我大明属地,贵国应该先将这里归还我国,再商议联合出兵迎战满清之事,这样才合乎常理。”杨嗣昌还是很快就调整过来,把大明不提供援助的原因归结于海汉对金州的非法侵占。

陶东来笑了笑道:“把金州还给你们,你们就能守住吗?没过几天就又交到对方手上了,与其那样,还不如把这地方一直借给我国,让我国掌管起码还能长期拖住几万清军主力。”

陶东来这话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丝毫不给杨嗣昌留面子。杨嗣昌虽然听得心头暗恼,但也知道陶东来所说的确是实情,大明若有能力守住金州,当初也不会丢了这地方。但海汉人借金州,那可就真是有借无还,根本没打算让这地方再回归大明版图了,大明又岂肯低声下气地向驻扎在这里的海汉军提供援助。

“话虽如此,但尚可喜所提的和谈条件,本官是肯定不会答应的。陶大人如果是想劝说本官接受他的条件,那还是不必费心了。”杨嗣昌知道争论金州归属于己无益,干脆便跳过这话题,重新回到正事上来。

陶东来道:“杨大人误会了,我们并不是要求你答应满清提出的和谈条件,而是打算助你一臂之力,向满清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妥协。”

杨嗣昌狐疑道:“让对方妥协?这要如何做到?”

陶东来信心十足地说道:“很简单,我只需明确告诉尚可喜,如果满清不跟大明达成和解,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包括海汉在内的多国联军一起攻打辽东,届时满清想要再进行和谈,可就不是当下这样的条件了。”

“多国联军?攻打辽东?”杨嗣昌听完陶东来的话之后也不免有些惊讶,没想到海汉人一边谈和解条件,一边却在暗中备战,做好了撕破脸的准备。

“恕我直言,贵国即便是要发动进攻,也很难直接动摇到建奴在辽东的统治吧?”杨嗣昌回过神之后,还是对陶东来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海汉这么几年都一直守着金州没动,这个时候就算要改变策略主动出击,又何以在短时间内给满清造成真正的威胁?

陶东来似乎知道杨嗣昌心头所想,当下解释道:“我国只拿下金州,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给满清制造更大的麻烦,只是觉得没这必要而已。汤姆,你给杨大人简单说说我们的作战计划。”

王汤姆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拽了一根细绳,墙上挂着的一幅布卷立刻自上而下打开,原来是一张巨大的辽东地图。

王汤姆抬手指向辽东半岛西边与大陆连接的地方道:“杨大人请看,这里是盖州,如果我军从这里登陆,距离沈阳城也不过三百里而已,而且这中间的区域地势平缓,没有什么障碍,以骑兵推进的速度,三四天就能兵临城下。而且这里是大辽河入海口,上游的支流浑河可直达沈阳城附近,以我军的水运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内河向沈阳附近投送大量兵力和物资。一旦我国下定决心要打,那满清就很难拦得住了!”

杨嗣昌虽然不善带兵打仗,但身为兵部尚书,当然也不是酒囊饭袋,这辽东地图他早就研究过千百次,王汤姆一说作战计划,他便知道对方的确不是说着玩的。类似的作战计划,大明兵部早就研究过,毕竟这是攻击满清京城沈阳最近的一条路线,如果有办法在盖州附近投放大量兵力,那就有机会直捣黄龙。但最终兵部还是没有将其付诸实施,原因无他,以大明水师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跨海作战计划,就算知道盖州是一个极好的登陆地点,也没法在短时间内跨过辽东湾向该地区投放兵力。

但如果这个作战计划的执行者换作海汉,那倒是有实现的可能了。海汉本就以海运能力著称,其海军舰队更是号称无敌水师,这几年将满清的水师剿杀得一干二净,辽东海岸几乎是片帆不得出海。以这样的实力,要在盖州地区实施登陆战的确不难,至于后续是否能如王汤姆所说的那样,顺利打通三百里的行军通道,直逼沈阳城下,那倒还有待商榷。毕竟尽人皆知海汉军的活动范围从来只在海岸附近,几乎没有深入内陆数百里的作战经历。

但海汉人想干的事情,谁又敢说他们做不到呢?杨嗣昌仿佛在一片黑暗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亮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