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初唐大农枭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123.1万

第四百六十五章 打通任督二脉

书名:初唐大农枭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字数:3768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25

本来李渊和李世民以为自己要找于秋说的事情很重要的,但听于秋这么一说,顿时觉得,于秋每天忙活的事情,才是关乎着全人类福祉的大事情,比自己要说的那点事情,要重要的多了。

所以,他们硬是等于秋将哪些书交给孙思邈,并且跟孙思邈聊了半天起身回去的时候,才敢开口说自己的事情。

“夏国银行今年能给我们多少钱的贷款?”随着于秋来到了他在书院的小阁楼,李世民才开口问道。

他的身侧,李渊侧过了耳朵,想要听的清楚些,他的鼻梁上,则是架着一副刚刚从孙思邈那里弄来的老花镜,这是于秋给孙思邈制作的备用眼镜,李渊戴着似乎效果很好,在于秋没有按照他的度数给他配一副眼镜出来之前,他是不打算还给孙思邈的了。

“这得看你们贷款是用于什么方面了。”于秋让守护的侍卫打开了阁楼的门道。

“修建长安通往洛阳,洺京的铁路,修建连通关中各州县的水泥公路,在关中开办学校,扫盲班,以及建设新设的承州,还有巂州,宁州,登州,泉州,广州,交州,新州等八大经济特区。”李世民答道。

“你觉得,贷多少钱能够解决问题?”于秋示意他们在一楼大厅的沙方上随便坐道。

“呃,这个……”李世民卡主了。

“是不是数字太大,不好意思开口了?”于秋坐下来之后笑了笑道。

听于秋这么说,李世民倒不觉得有多难为情了,点头道,“是啊,这里面随便其中的一样,都需要花很多钱,总共加起来,没有过亿贯,只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了,而朝廷现在全年的税收结余,连一千万贯都还不到,夏国银行怎么可能借这么多钱给我们呢!”

“一亿贯么?倒也不算多,但却未必够。

因为,这么多的开发项目,你全部想要朝廷独资完成,别说一亿贯,几亿贯也未必够。”于秋敲了敲桌面道。

“莫非,你有什么办法让朝廷少花很多钱?”听出了于秋话里另有含义,李世民虚心请教道。

“当然,你们没有想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证明你们对夏国的体系和模式看的还不够深,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秋点了点头道。

“此话怎讲?”这几个月在夏国,李渊可是没怎么闲着,几乎各个方面都看了个遍,就连夏国各署的官员每天上班在干什么事,他都大致知道了,于秋说他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他顿时就有些不服了。

于秋笑着向李渊答道,“您看过了夏国的各级政府的办公,那您告诉我,夏国自国务院往下,哪一级政府除了在做公共建设的时候白贴钱做之外,有没有自己投资做过什么挣钱或者不挣钱的产业?”

“你们夏国那么多的集团公司……”

说到这里,李渊卡住了。

他突然想到,夏国的各个集团,都是于氏的,现在,应该说是所有股东的,并非夏国各级政府的,夏国军政法体系和这些产业的关系,是他们保证了这些集团公司的经营,这些集团公司,给夏国政府纳税而已。

虽然国务院在计算国内产值的时候,会将各个集团产业的产值都算上,但是,税收,利润,全部都是分开的,税收归政府使用,利润,归各个集团按照各自制定的规矩自行分配。

而朝廷,就相当于夏国的政府,政府的目的,是收这些公司的税而已,为什么要自己做投资方?

万一这些公司没有赚到钱,甚至是亏损呢?那岂不是说,朝廷也要亏钱?朝廷亏了钱,谁来买单,加税给民众么?

在李渊反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也早就反应了过来。

此时,他觉得自己和李渊好傻,在酒店里商量了三天,盘算着借多少钱可以解决问题,但其实,根本都不需要借,自己两人之前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的事情。

“怎么样,想透了没有?想透了之后,再给我报一个数字过来。”于秋笑了笑道。

“我想知道,关中各家在夏国银行的资产状况。”李世民现在闭口不提贷款的事情了,开口向于秋道。

听到这个问题,于秋在心里给他超凡的悟性力点了个赞,又道,“这些属于银行客户的隐私,出于道德和行业操守,我不方便明确的告诉你们。

但是,你们可以自己根据这几年在夏国各个集团所得的分红,以及他们在夏国各个集团的持股数量,去计算他们的分红收入,大致统计出他们的现金流数据,通常,除去大项投资,他们手上的存款,只会比分红得到的钱财数量多。

当然,其实这做,效果也不大,只是让你心里对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有一个底而已。

而且,我觉得,你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打开,为什么在关中做的产业,只有关中人能投资呢?难道我夏国各个集团就不能投资了?难道高句丽,新罗,百济,联盟内其它所有成员国不能投资了?

你的心有多广阔,就能拉来多少的投资,而对于朝廷而言,越多的人来自己的地方投资,给自己贡献税收,这不是一件好事情么?

别国的世家大族贡献的财富,难道就不是真金白银,难道就不香么?”

如果说,于秋之前的一番话,只是让李世民茅塞顿开的话。那么,现在的这句话,简直就像是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他现在正幻想着,将所有国家的国主,权贵,邀请在一起,跟他们介绍自己要搞的项目之后,他们大把大把的把钱投给自己时的模样,就好像以前夏国每一个集团举行招股大会的时候一样,当时,于秋就是靠这样发行股票,来吸引大家给自己送钱,从而用这些钱来搞活夏国的经济,做各个方面建设的。

原来,自己也完全可以这样搞,甚至,可以直接在夏国搞。

因为,夏国的金融市场更成熟,调拨款项更方便,外国有钱人也极其的多,到时候别说联合执政联盟内的十七国,说不定还能拉到联盟以外的波斯人,拜占庭人的投资。

于是,他开口向于秋提问道,“如果,我们李氏,想要成立一个铁路公司,可不可以在夏国办招股融资的活动?”

“当然可以,这是给夏国所有商界的朋友一个投资你们李唐境内铁路的机会,而且,如果这个公司在洺京挂牌上市,招股融资,那么,将会受到夏国财政部旗下证监署的监管,所有成员国的投资客,都会更加信服,收获肯定不小。”于秋笑着点头道。

李世民一拍手掌大呼道,“如此的话,难题解矣,不管朝廷要在各个经济特区做什么样的建设,都可以公开招股来做,这样的话,大部分花费,都将由别人来出。”

“也不是这么算,因为,不是所有你们规划的经济特区都是有盈利产业可做的,你们需要先想办法,引导人在那边聚拢,让那边有产业可以做,有劳动力可以使唤。

比如,开放一些免税政策。

你说,登州要是工商税和农税全免,再允许附近的州县的百姓自由往那边迁移的话,是不是临近几州的百姓,都会往登州聚拢,临近一片区域做生意的商人,都会去登州交易?”于秋循序渐进的反问李世民道。

“是的。”李世民听到这里,脸上已经有了一丝兴奋,因为,他已经隐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百姓一但聚拢在一地,瞬间就会推动一个地方的建设,刚刚去的百姓,没有多少家底,如果,你有一个活要招工,他去帮你干活,每个月可以赚到一两贯钱,你说,他会不会先过去干着?”于秋继续问道。

李世民点头道,“肯定会。”

“这不就得了,登州想要做海洋贸易,需要大型的码头,良好的仓储,你在这些公共事业上面用一点小小的投资,就能引入很多资本来投资。

比如,将修建的海港码头公司化,朝廷出地,出人手组织规划,你们皇室出一小部分钱,占一定比例股份。

有意向的出资人,按照出钱的多少,占大部分股份,并且招募负责经营的管事来经营,对股东负责,今后码头建成了以后,停泊收取的盈利,按照股份分配给所有股东,你说,有没有人愿意投钱去赚取那些盈利收益?”于秋摊手给李世民打比方道。

“如果,将登州设为免税区,那么,肯定是有很多人愿意投钱的。”李世民点头道。

“这不就结了?有畅通且免税的码头,有人口聚集,那么,所有想做产业的人,就都愿意往这些地方去了,这些地方的经济,是不是就起来了?”于秋笑道。

“我怎么觉着,这是你为了夏国的各个产业免税,和找更多的廉价工人的一种手段?”李世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之后道。

“没错,这就是我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能够帮你迅速发展出几个产出巨大的口岸城市,你是拒绝呢?还是答应呢?”于秋丝毫不遮掩的笑道。

夏国产出的东西再好,它也地处中原腹心,将所有产品的生产基地都放在夏国,那么,原材料运进来,再从夏国将这些原材料做成的商品运输出去的时候,就会增加很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重货和大物件。

所以,于秋才耗巨资,在长江的出海口,打造上港经济特区,与岭南冯盎交好,合作很多项目。

现在,夏国的工人逐渐成长起来了,已经不满足于过往的那些卖力气赚钱的活计了,甚至都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了。

所以,一些低端的,附加值少的,只是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产业,就可以放在其它地方去做了。

分散的扩大产业,能够让更多的人走上管理岗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各个集团的营收。

比如,将各种食品,药品厂,直接开在与西南和吐蕃交界的巂州,那么,那边产出来的原材料,就不需要往返夏国近万里的运输,还能免税,还能在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更加廉价的巂州本地劳工。

同样,如果将销售往西北地区,甚至邻近的几个西域国家的布料,皮货等等的工厂,直接放在朝廷在吐谷浑旧地设的宁州,那可是能省去陆地上来回几千里的运输,其中的成本,人力,税收,能节省多少?

更远的,如交州,新州,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李唐的经济特区一旦按照于秋的要求设立起来,夏国各个集团的盈利,至少会陡增一倍以上。

而李唐,则是因为有这些集团产业的投资,得到七个经济繁荣,而且基础建设不断因为商贸的发达,人口的集中,而完备的大都市,是两利的局面。

“我,答应。”

李世民回答了于秋之后,面带恳求之色的看向了李渊。

因为他知道,一旦朝廷这么做了,未来,也会走上一条和夏国一样,经济腾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