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作者:西风紧 | 分类:历史 | 字数:325.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八百一十七章 万世基业
盛庸的奏章送达京师之时,距离征日官军离港的时间、尚不足二月之久。
柔仪殿内,朱高煦亲自阅读着、洋洋洒洒不下万言的奏章,他的心情非常好。
(圣上御宇,恩威被于四海,提擎纲要,方圆诸国。都督安南,或妄议于朝野……)圣上统治宇宙,对四方各国恩威并济,设计大略方针,让各国有了规范和法律。裁撤交趾布政使司设立都督府时,有的人擅自在朝廷内外议论,诟病圣上放弃了土地。
可是安南国的叛乱很快就平息了,同僚们出入安南国,如同在大明国内。安南国的经验,为朝廷统治日本国、以及更多的国家,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幸好有圣上的英明领导,臣盛庸等人只是负责执行、便轻而易举地迅速击败了日军主力,斩获俘虏数万。丰功伟绩都是圣上的,臣有犬马之劳,心中万分敬仰。正因听从圣上的教诲,我军获得了决战的胜利;所以接下来臣等议事,尽心领悟圣上的大略精神,决定迫使日本国求和称臣,施行法律如安南国。
盛庸在奏章里写了中军定下的议和条件。后面又用了很多文字,叙述了博多湾战役的过程,并且为平安、姚芳、柳升等一干人等请功。
“嘿嘿……”朱高煦高兴地失态笑出声来,手掌也在额头上摩挲,无意识地做了些不太稳重的琐碎动作。
等他稍微回过神来时,发现侍立在附近的宦官宫女、都在偷看他。不过在宫廷内侍们面前,他无须过于注重仪表,宦官宫女们更希望看到皇帝心情好。
这个盛庸,与张辅等大将一样,并不是纯粹的武夫,这些人多年阅历帝国高层,是有政治见|识的人。然而朱高煦不得不承认,盛庸这马|屁正能拍到痒|处,让人十分受用。
当然朱高煦如此高兴,主要不是因为吹捧。他掐指一算时间,就能完全明白,盛庸平安等人相当厉害。明军几乎是刚到日本国、立刻就把日军主力荡平了;战役前后时间,绝对不超过十天。
朱高煦自认即便御驾亲征,也极可能不如盛庸等干得更好,除非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关键是盛庸这等人并不会胡干,还能恰如其分地理解朱高煦的意图,自然让朱高煦十分顺心。
就在这时,妙锦来到了柔仪殿。她上前行礼罢,便马上问道:“圣上遇到了甚么喜事?”
朱高煦伸手在脸上一摸,觉得自己刚才没笑。他接着顺手将奏章递了过去:“盛庸等首战获胜了。”
妙锦稍加犹豫,看了一眼旁边的司礼监太监王贵,便轻轻拉开奏折细看。
朱高煦转头看向王贵:“一会儿拿到内阁去,再问问六科房誊录了没有。若是没有,便誊抄了分传六部。”
王贵躬身道:“奴婢遵旨。”
妙锦看完了奏章,依言拿给了王贵。朱高煦挥手道:“让贵妃服侍朕,你们都下去罢。”
“是。”一众侍从很快退出了柔仪殿。
妙锦对奏章未予置评,却留意到了桌面上的一本厚厚的书。她看了朱高煦一眼,得到默许、便拿起书先看封面,上面写着:源氏物语,紫式部。
翻开书页、妙锦瞧了一会儿,她抬起头问道:“圣上还懂日本文字?”
朱高煦摇头道:“看不懂。里面夹着许多汉字,连猜带蒙,能大概明白部分内容。”
妙锦露出微笑,接着又有点困惑。毕竟朱高煦如果有兴致,可以找人翻译之后,阅读更加容易。
朱高煦指着那本书道:“在这些书问世以前,日本国的书面记录、包括公文史书,只能用汉语文言文。后来日本人通过文学,向本国人普及了日语的书面表达方式。
咱们可以从日本国的建筑、服饰、文字、宗教等诸多方面,感受到华夏文明的痕迹;但是日本文明,实际上已经发展得完全独立了。
相比之下,朝鲜国、安南国也受华夏文明影响,但他们至今没有普及的准确书面文字,正式文书只能用汉语。”
妙锦轻轻点头。
朱高煦便道:“如果将来朝廷欲开疆辟土、扩大国土,从难易程度上看,安南国和朝鲜国,应该更容易被同化。文化这种东西不能吃不能穿,可一个种族要是没有这些,文明便容易丧失自我认同、容易被消灭。
而有了自主文化的地区,咱们除非不计代价除掉所有人口,否则要将成熟文明、忽然纳入统治,麻烦定会层出不穷。”
妙锦道:“圣上看待诸事,着实与众不同。我得再编一本书,名字就叫,大明武德皇帝起居记。”
“挺好,将来可以给继任者读。”朱高煦笑道。
妙锦恍然道:“臣妾还未恭贺圣上。昔日元军征讨日本,未能成功。圣上今日之功,必可彪炳青史。”
“虚名,不过是浮云罢了。”朱高煦淡淡地说道。
他寻思了一会儿,又道:“说到文字,汉字的表意准确丰富,但对于初学识字者太难了,对文明的扩张速度不利。咱们应该趁早引入更简单的字母拼音辅助,强化文明的扩张性;这东西还对蒙学有用,可以提高庶民的识字率,为开民智做好准备。
不过这件事,很容易会引起士人的抗拒。暂时不要泄露,咱们得先想好办法从长计议。”
妙锦疑惑道:“为何?”
朱高煦道:“垄断,不仅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权力。如今的大明,读书科举的少数人,变成中小地主,并形成治权垄断。世人想稳固既得之利的愿望,实在是理所当然。普及读书识字,会动摇旧世界的规则,朕觉得大张旗鼓、恐怕会踩到甚么坑。”
妙锦吃惊道:“圣上竟如此揣摩士人的恶意。”
朱高煦摇头道:“不论文武庶民,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都无关善恶罢?朕以为,利己是本能,无私是假象。如果用道德评判,那么大伙儿就会暗里计算好处,嘴上寻找借口。”
他顿了一下,沉吟道:“当然开明智,也是与我自己的皇权过不去。庶民懂的越多,国家越难统治。然而民强则国强,从更大的层面看,又对整个国家民族有利。
肉食者的隐患,不仅有本国庶民,还有别国竞争者。宋代之后施行‘强干弱枝’的集|权理念,却并非万全之策,轻视了外寇的危险。呵!只要入场,世上哪
有毫无风险的包赢技术?
所以朕又要同时强化武将阶层、文官阶层,以维护朝廷秩序。革新的办法是教育施行于军队,让文官历练具体政务。
朕执政以来,发现文官几乎不懂琐碎的政务,都是吏员在干。官有决策权、道德名声,多受百姓尊敬信赖,但难以全权操办具体事务;吏有务实的能力,但名声地位不高,没有大局视野、没有决策权。以前的朝廷统治者,似乎有意地用这样的方法,来分化驾驭官吏。
强化所有阶层,便会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不过他们反不了我。将来我不在了,应该会逐渐形成别的权力制度。世上没有真正的万世基业,迟早都会完蛋,姿势不一样而已;如果我大明朝皇室、对国家有巨大功劳,倒可能保留皇室的地位尊严延口残喘,实行‘君主立宪’。
千百年之后,架空皇权或许是一种必然。皇权有天然的缺陷,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妙锦道:“圣上此刻的言论,臣妾便觉得非常冒险。”
她的神情复杂,眼神有点陌生:“难怪有人说,圣心难测。圣上的心,深如大海。”
“我肚子里就这点东西,不是一直在向妙锦敞开胸襟么?”朱高煦笑道。
妙锦道:“然圣上殚精竭虑,不顾个人利弊,为万民计长远,实乃旷古之明主。”
“其实不是这样的。”朱高煦道。
妙锦愣了一下。
朱高煦道:“我只是发现,自己似乎干得不错,沉迷在成就感、力量感中难以自拔。你想想,人生短短数十载,竟能成功地操|纵一个文明,那是甚么样的感受?”
俩人沉默了下来。妙锦似乎在想象那种感受,又似乎在天马行空的言论中没有回过神来。
良久之后,妙锦摇了摇头,看着朱高煦苦笑了一下。
朱高煦想了想道:“经常感到自卑的人,往往特别在意自尊。而沉迷于力量的人,可能尝过太多虚弱与无奈。或许,我只是曾经太虚弱了。”
妙锦道:“圣上出生便是藩王,十余岁便带兵深入苦寒之地作战,何以虚弱?”
朱高煦摩挲了一下额头,说道:“我指的是心里的感受,魔障罢。”
妙锦幽幽道:“世道还是做须眉更好。”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肉食者才是,草民男女各有苦衷。惨状不必分出高低。”
他也不多说这个话题了,兴致一起,便随意地喊道:“来人。”
一个宦官入内跪拜。
朱高煦道:“去教坊司找乐工来,奏一曲《万里金陵》,为此刻助兴。”
宦官道:“奴婢即刻去传诏。”
“裴友贞的诗作得稀疏平常,不过深得朕心。”朱高煦转身吟唱道,“日月龙旗扬万里,天下何处非金陵。”
他的言行从容而平静,但沉默的妙锦,似乎已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狂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