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作者:马木东 | 分类:历史 | 字数:173.7万

第四十九章 战新野

书名: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作者:马木东 字数:1923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5:55

“主公!甘宁请求出战!”

新野城外的一处小平原之上,已经排开了近十三万人,其中并州军总数在六万左右,而荆州军则在七万左右。

这次秦谊南下号称带了二十万人,但其实总数也不过九万,除了保证补给,留守大营的军队外,其实还剩了不少。只是新野这片平原并不非常大,秦谊的人无法完全展开,所以才上了六万人。

而对面的荆州军地形要比并州军好上不少,至少他们的七万人是完全展开了,在人数上面强上不少。

只是战斗力和人数并不总是挂钩的,秦谊这边的七万人都是打了老仗的百战老兵,能统一中国北方便能看出他们的实力来。

甘宁也是打了不知道多少仗了,只是这种十万人级别规模的大战,却还是第一次见到,甚至激动得有些手都发抖。

只是刚刚被秦谊封为锦帆将军的甘宁却并没有被秦谊安排上场,不只是甘宁,就连他手下的八百将士也全都没有上阵。

就在两军在漫长的平原上展开队形的时候,在并州军本阵处观望的甘宁却是坐不住了,他一个闻名的斗将,却要在这么一场大战中做壁上观,简直要比杀了他还要难受。也是接着秦谊对自己的器重,跑到秦谊大旗之下,向秦谊自请出战。

“兴霸!莫要着急!你和你的手下,将会是大汉水军的种子,在这场战斗中折损了实在有些可惜。放心吧!日后有你建功立业的机会!”甘宁是秦谊用来对付江东的,自然没必要让他在陆上耗费力气,秦谊也是一口便拒绝了甘宁。

也就在这个时候,战场终于打了起来,随着金鼓的指引,在双方统帅的指挥下,双方的战线开始向前移动。

上千人的方阵,在这张以天地为棋盘的棋局上,也只是一枚普通棋子,而几十枚这样的棋子在移动、碰撞和消失,也是让站在高处观战的甘宁有种说不出的豪气积郁在心口,既想着做执掌这些棋子的棋手,又想着能够化身一颗棋子直接硬吃掉对方的棋子。

在双方的方阵碰撞了一阵子之后,平原之上已经满是灰尘,但这一切都没有瞒过目力极佳的甘宁,在这阶段的交战中是并州军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到了这个阶段,并州军最为强大的具装骑骑兵还没有出动。

甘宁颇有些乌鸦嘴的潜质,就在他觉得因为荆州军步兵方阵有些松动,该试着出动骑兵冲击的时候,并州军左中右三军接连杀出三支骑兵队伍来。

秦谊手下的黄忠在米仓道骚扰江州刘备,张辽在幽州防备乌丸,徐晃在庐江防备孙吴,刚刚结束和公孙瓒战斗的赵云、一直跟随秦谊作为中军统帅的陈到,还有率军从长安赶来的张绣便是此战的三位主将。

除去这三位主将之外,陈到手下还有并州军中的明日之星陈明,在渭南之战中切断叛军后路立下大功的张颌,张绣手下则有收编的原马腾旧部,马腾的旧部被秦谊刻意一分为三,给了马超、马岱和庞德三人,其中实力最强的庞德部更是被编到秦谊的中军之中。

然后看到骑兵冲击的信号之后,左中右三军的铁骑也是一往无前的杀了出去,中军的赵云更是一马当先带队冲阵,其士气可想而知。

而站在高台上观战的甘宁也是看得胆战心惊,并州军骑兵的气势实在太强了,竟然让他不自觉得带入了荆州军的位置上来,因为中军冲阵的方向就是黄祖军的中军。如果这个时候甘宁还在黄祖麾下的话,按照黄祖的尿性,恐怕会把甘宁排在最前面,承受并州军的第一轮冲击,消耗自己。

如果是甘宁带队的话,说不准还能挡一下冲阵的并州军,现在甘宁叛变荆州军,黄祖所能依仗的也只有苏飞、张硕、陈就等几人。

其中苏飞作为甘宁的好友,为人是真没说的,但是在打仗这方面上来说,苏飞还真不强。然后正如甘宁所预料的那样,黄祖的中军就像是一块豆腐一样,直接被一柄锋利的利刃给一刀劈开,整个军阵直接被凿成了两块。

紧接着,从左军和右军冲出的铁骑也是击穿了黄祖的军阵,一个七万左右的大军,竟然被硬生生割成四截。

只是并州军的骑兵,却并没有打算这样放过荆州军,在杀穿荆州军的军阵之后,三路骑兵却是扬起并州军的各色将旗,又从后面反杀了过来,然后荆州军的大阵再次被切割得更加琐碎起来。

伴随着并州军的骑兵反杀回来,并州军的步兵也是全线压上,这场大战刚开始,也就要结束了。

随着并州军的步兵全线压上,荆州军是彻底乱了起来,站在高处指挥战斗的黄祖还好说,他能看到战场的全局,虽然荆州军处在绝对的劣势,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还是能够抢救一下,至少可以争取一下成建制的撤退。

但是对下面的小将和小兵来说,他们陷于视野,看不清楚整个战场的局势。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有从正面如同泰山压顶一样压上来的并州步兵,还有从背后杀过来的并州骑兵,后者虽然一时间看不清楚有多少人,但是声势惊人,数队并发,旗帜张扬,给人一种被包围了的感觉。

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云率夏侯兰、陈明、张颌、马超、马岱、庞德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如是再三。祖军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祖于阵。——《季汉书·赵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