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作者:话凄凉 | 分类:历史 | 字数:247.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83章大航海的下半叶
在东吁战事,进入僵持阶段之时,明朝的江南继续繁荣发展。
赵铭大举在国内,大搞基础建设,给百姓工作机会,提高百姓收入,带动了明朝国内市场的发展。
于此同时,明朝在南洋藩属大举投资,并从南洋抽调民夫,修建军港,采购物资,使得南洋各藩属国,获得大量银元外汇。
各藩属有了外汇,王公贵族有了钱,自然要消费,免不了在江南大举采购货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江南的生产过剩。
此外,由于日本德川家为倒幕联军击败,德川幕府闭关所国的国策,随之失效,日本重回战国时代。
各藩都在汉国、延平、江南海商等不同的明朝势力支持下,于日本争霸,为了获得支持,各藩主逐渐沦为明朝势力的代理人,大量明朝商品和军械遂即涌入日本市场,使得明朝的经济危机得以缓解。
1663年,夏,南京,龙江船厂。
这个曾经为郑和下西洋,打造出庞大舰队的船厂,再次迎来了它伟大的一刻。
距离上次蒸汽明轮船,试航失败,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第一艘蒸汽轮船,被拖回船厂进行大修之后,时隔半年,终于再次下水,进行试航。
此时,赵铭远在东吁,无法参与,不过明朝官府,依旧高度重视此次试航。
不仅大学士陈明遇到场,招商船运公司督办,还有江浙海商,都来南京观看试航。
“阁老,据说这船,有风用帆,无风烧碳航行,可是真的?”招商船运公司督办陈永华问道。
陈明遇微微颔首,“按着工部给出的文件,这艘船确实可以在无风和逆风的情况下,在海上航行。”
陈永华脸上露出激动之色,“海上贸易,船只往来,受到季风限制,一年之内,船只运输的次数有限,有时候为了等风,一等就是数月时间。如果这艘轮船,能够不靠季风,那船只在任何季节都能够航行,一年便可以多跑几次日本和南洋。”
一众江浙海商,听了两人的交谈,不禁都议论纷纷,意识到一旦这种轮船制造成功,必然会取代现有的风帆海船,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
шωш◆Tтkд n◆C〇
不过,这毕竟是新事物,海商们还是比较谨慎,不敢贸然放弃现在已经成熟的风帆海运。
从他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此船上次没跑几里,船舱便进水不能航行,最后被木船拖回船厂。
若是在海上航行,出现这样的事故,茫茫大海,可找不到人,也无法救援,恐怕只能沉入海底。
因此商人对于这种新东西,还是不太信任。
“开始试航了!”陈明遇停止与众人的交谈,指着江面上,开始加热锅炉,逐渐提起速度的蒸汽轮船。
同上次下水,龙江船厂,数万工匠一起发出震天的欢呼不同,这次江边的工匠,比上次还多,却鸦雀无声,工匠们都精神紧绷,害怕船只又出问题。
蒸汽轮船,在两岸百姓的注视下,冒着黑烟,转动着明轮,慢慢向西,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野,数万工匠才高兴的抛起毛巾,发出一阵欢呼。
这时陈明遇解释道:“这次试航,将从南京逆流航行至湖广荆州,然后返回。若是船只没有问题,便进行海上试航,与一艘帆船同时从上海出发,看谁先抵达东洲后,再返回上海。”
如果船只在内河中,能逆流航行至荆州,在海上能够横穿太平洋抵达东洲,那么船只得价值,无疑就十分巨大了。
陈永华闻语,激动道:“如果海上试航成功,我招商船运公司,愿意向龙江船厂,采购一百条这样的蒸汽船。”
陈明遇闻语,脸上露出笑容,对一旁的船厂督办道:“听见没有,一百条蒸汽船,有没有信心吃下。”
督办满脸潮红,以龙江船厂现在的制造水平,估计一年也造不了五艘,但督办还是拍胸脯道:“阁老放心,只要有订单,不管多少艘,我们都能造。”
这两年来,明朝搞基建,搞投资,同时还对外作战,朝廷赤字很大,已经欠了不少钱。
赵铭觉得这不算什么,比较正常,后来好多国家,都是借钱过活,但是中国人历来讲无债一身轻,高筑墙广积粮,内阁和朝廷不少官员,都对朝廷目前的财政比较担心。
毕竟,崇祯朝廷灭亡,也才不到二十年,明末朝廷财政崩溃的阴影,还留在百官心中,各人都十分警醒,希望避免重蹈旧明朝的覆辙。
因此,在赵铭大把花钱的同时,内阁则在拼了老命的想要搞钱还债。
蒸汽轮船、蒸汽火车等几个项目,前前后后砸进去一百多万银元,连个水花都没看见。
现在蒸汽船终于成功,船厂将拿到造船订单,便终于可以赚回一些银元。
长江是中国南方,东西向的大动脉,乃是航运要道。
巴蜀、湖广粮食、物资,通过长江水道,顺流而下,很轻松就抵达江南。
不过,顺流容易,逆流而上则比较艰难,江南的货船要抵达上游,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着人力拉纤。
因此,当一艘冒着黑烟,不用帆,也没有纤夫拖着的蒸汽轮船,出现在长江沿岸各个城市的码头时,立刻就引起了轰动和围观。
当然,除此之外,也给沿岸带来了一些动荡,不少靠着拉纤为生的百姓,则感到十分彷徨,甚至聚集起来不许蒸汽轮船靠近码头。
轮船一路航行,仅用一个月,就从南京抵达荆州,然后又用半个月时间,返回龙江船厂,进行检修和保养,发现船只并无大碍。
这使得整个船厂一下沸腾,宋应星等人喜极而泣。
一个月后,完成补充和检修的轮船,抵达上海,与一艘风帆战舰一起,带着几十名帝国大学的学生,离开大明横渡太平洋,前往东洲,开启大航海时代的下半叶。
当然,为了防止船只发生意外,工部还是派遣了一只补给舰队随行,关键时刻进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