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凤舞隋末

作者:隔壁老黄哥 | 分类:历史 | 字数:170.2万

第五百五二章 经典由头

书名:凤舞隋末 作者:隔壁老黄哥 字数:2242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8:40

文庙也即是孔庙,高密孔庙所在,正在城北偏街东南。

庙前无街,只有通衢大路贯通南北,加上距离城郭较远,周围也无民居,倒也是一个地域宽阔适合人员聚集的好地方。

由于此时还是隋末时期,山东各地的文教事当然不如明清时期兴盛,所以这个时代的高密文庙规模也是不大,也就前后两座规模不大的明堂,外加四舍厢房。

须得知道,这隋末时代科举也才刚刚方兴未艾,各地对孔子和儒教的推崇还没有明清那么狂热,也就只有孔子老家的山东地区才有此规模的孔庙,且各地建置孔庙之事,也是始于北魏孝文帝,直到唐太宗以后才出现各地乡县皆建殿设庙的情况。

而此时的高密孔庙,前堂名曰先师殿,后堂为崇圣祠,然后四舍厢房则分别拨给工作人员作为安居和进学之所,占地大小不过数亩规模。

只是,这日一早也不知道谁人组织,便见得至少上千身穿青衫、儒袍的文士书生竟是不约而同地从各处用来,带着笔墨纸砚还有祭祀诸物前来庙祀。

因为从传统来说,文庙也属于公庙,需要承担地方社火的组织和一些文事方面的活动安排,所以是直接受地方教谕领导,所谓庙祝(工作人员)也是属于官府六房文吏的编制。

而今日既不是年节,也没提前通知有安排什么活动,所以对这突然出现的人员集聚,文庙的工作人员当然知道肯定事出有因,也就急忙派人去了高密县衙通传,而高密如今的民政系统是天凤军直属,虽然此时也才以最快的时间通传到了黄小刚这里。

一听有大量文士儒生聚集文庙,黄小刚先是一愣,对左右问道:“莫非今日是什么节气?”

左右皆是负责版印的工匠,按道理说也都是晓文识字的文化人,可却没人接茬表示今天的确是可以搞祭祀的节日,于是黄小刚就有些纳闷了,忙也丢下手中的试卷走出门来,向一旁正在支应匠人做事的皇家书局管事王迎秋问道:“本地文士可是常有祭祀文庙之事?”

王迎秋本就是高密本地人士,且是个在本地打理半辈子杂货铺的老掌柜,对地方之事倒是很熟悉,闻言便也摇头道:“我乡文教虽说兴旺,但文事并不繁多,想来今日却非祭祀吉日。”

听得王迎秋如此说道,黄小刚便也随口低声咕哝了一句道:“怪了,难到这个时代就有人开始玩哭庙了?”

黄小刚口中提到的“哭庙”,具体来说是一种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差不多被人玩坏的一种组织实施“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的经典由头,明朝因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渐渐成为当时的一股重要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

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导致黄小刚能知晓和记住“哭庙”这两个字和其中含义的总要事件,也就是清初著名的“金圣叹哭庙案”。

所谓的“金圣叹哭庙案”也即是一件发生在清朝顺治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当时也即是顺治十六年事,苏州一代发生灾荒收成大减,本来富庶的江南水乡变成了饥民遍地的灾区。清政府本应减免粮赋,救济灾民,可是江苏巡抚朱国治和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不顾百姓的生计困难,照常催逼粮税。

且更为可恶的是,县令任维初竟监守自盗,私吞公粮,中饱私囊,数额高达三千多石,其亏空部分却要灾民悉数补偿。百姓对任维初恨之入骨,苏州本地文人倪用宾、金圣叹等诸多生员更是怒火中烧,决心把这些贪官污吏赶走。

到了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一,顺治皇帝驾崩,哀诏传到苏州,巡抚以下官员各在府堂设立奠幕,并按规定哭灵三日。倪用宾、金圣叹等人认为,正好借哭灵之机控告任维初等人的贪污残暴,惹起众怒,达到驱逐贪官的目的。

于是到了二月初四这天,诸生员近百余人来到当地孔庙鸣钟击鼓,又一起来到府堂哭告。

一时之间,跟随者达到上千人,号呼奔走,群情激昂,震动了整个苏州城,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当地抚臣见此情景大惊,不但不体恤民意,相反却立即派兵捉拿,示威群众经不住刀砍马踏,哗然而散,金圣叹等十一人被当场捉拿,下入狱中。

而比起老朱家的人来,野猪皮的后裔们可不是好糊弄的,对此这等足够动摇统治基础的重大事件,清廷做出的决定自然是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惩一儆百,不久此案以谕旨定罪:金圣叹等八人斩决,家产籍没,妻子充军,其余十人也处以死刑,连同其他案中人犯共一百二十一人,皆斩于南京的三山街。

而金圣叹这个明末清初文坛的怪才牛人最后也坦然引颈就戮,死后葬在苏州城外五峰山下。

而黄小刚之所以对这个哭庙案知道得如此详细,也正是因为对金圣叹这个人感到好奇,也才点开了一部讲述清初三大案(通海案、哭庙案、奏销案)的文教片。

(PS:金圣叹之所以出名,还因为他曾经点评过一本叫做《推背图》谶文奇书,据说他被杀其实也是与此书有直接关系。)

所以黄小刚听到说这隋末的文人们,居然也不约而同的集体跑去文庙搞事情的节奏,也就自然而然的把这事和哭庙案给联系了起来。

说实话,如果单从这类事件本身的性质来说,民间的文人书生本着维护公益、检举不法、监督公权、检察社会的目的搞搞“哭庙”,通过这种方式来向统治阶级反应社情民意,它本身“应该”被认定为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因此在明朝统治时期,一旦发生“哭庙”事件,所申告的事项往往能直达中央最高统治者,从而令地方官府不敢小视并且谨慎对待,可是金圣叹一案却是撞了南墙,结果野猪皮的子孙们可不是好说话的,直接冠上一个“恶性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的由头,把闹事的统统抓了杀头完事。

而如今,虽然黄小刚也不确定这些隋末的文人是不是突然灵光一闪,无师自通的突然就会了“哭庙”这个技能,可是他显然要迅速做出选择,看是选择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还是选择血腥镇压,杀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