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

作者:九悟 | 分类:历史 | 字数:170.7万

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书名:明帝国的崛起 作者:九悟 字数:2397 更新时间:2024-12-19 02:06:04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费。

其二,京中其余各处都设立分所,确保每一个里,每一个坊都有分所。如此,既加强治理,又可节省花费。但是,以急递铺伙夫、弓兵的素质断然无法胜任,所以,下官说需要考试选拔。”

说完之后,张昭向刘健拱手一礼。

暖阁中陷入沉思中。张昭说的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按照张昭的说法,新成立的警察局必须要握有户籍管理的权限。那意味着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衙就剩下差衙的职责。权力被侵夺。

同时,警察局还要向上侵夺刑部的职权。

大明朝的京师重地,极为慎刑。按照大明的国情,外地知县都一百杖之刑的权力。到京师之中,知县和知府都没这个权力,这是刑部的权力。再大的案件,那就要请天子圣裁。

所以,张昭说来说去,就是刚刚吏部尚书马文升总结的:总览京师司法之权!只是他这么解释一通,说服力大增。

管理户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点,这但凡是大明朝的亲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设户籍干吗?百姓为何出门要开路引?

其次,张昭主张依托本朝的坊、里、铺设分所来治理。这是众人没有听说的。

所以不怪谢迁刚刚要反对,说警察局里的衙役权力过大,势必会鱼肉百姓。

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居住区在城内叫做“坊”,在城乡结合部,叫做“厢”,在乡间叫做“里”。

除开这一套体系之外,还有一套驿站体系。即水道交通要道,每隔十里设驿站、急递铺。

所以,京师的治安地图上,划分为五城三十六坊五百余铺。体系是五个巡城御史,地位最高,可以判决各种小案件。

其下是五城兵马司,设官吏,有弓兵百余,下辖的急递铺再出三五人。算下来有两百多直属下属。以兵马司衙门为“据点”。负责侦缉、捕盗、防火等事务。

再其下,就是五个巡捕营。权力最小。负责每天晚上的巡逻和听命令抓人。

张昭现在的意思是,不按照交通要道去把控治安,而是把直接把分所设立到坊、厢、里中。依托人去治理。这样反而花费更少。

但是,他这个办法要求的“衙役”们的素质非常高。最少要识字吧?所以要考试。

暖阁中所有官员都看着首辅刘健,等待他的决策。只见刘首辅微微皱眉。

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且不说刘健治理国家的能力,至少他在下决断时其实是非常果断的。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绝非言语所能动摇。

张昭赶紧抬头,看弘治皇帝一眼。

这时,弘治皇帝开口道:“朕以为张昭所言有理。最少可以在东城试行之。刘先生以为呢?”

刘健其实是打算拒绝的。但弘治皇帝话都说出口,而且张昭把逻辑都解释的清楚,形势营造到这里,想一想,躬身行礼道:“臣请先在东城试行。若行之有效,则在京师执行。”

张昭心里长长的松出一口气。总算是完成基本目标。

能让刘健“唾面自干”的人,只有弘治皇帝。其他人都不行。他今天就是说的天花乱坠,刘阁老该不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这一大段的解释,看似是说个刘阁老听的,其实是说给他人听的。为的是营造形势。

明代的辅臣制度,在弘治朝而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但是呢,对于辅臣们而言,它有个问题,首辅执政靠的是个人威望,而不是个人党羽。

当前而言,首辅刘健是没有搞“指鹿为马”的能力的。

所以,这就意味着,刘健需要衡量,他是“就坡下驴”,还是耗费自己的政z声望,硬顶弘治皇帝拒绝张昭的提议。答案现在出来了。

之所以说是完成基本目标,是因为张昭当然是想直接一步到位啊!成立京师警察局。但,现实是大明朝的文官力量依旧非常强大。

但能完成基本目标,也算不错。他心里满意。

张昭内心一段独白,在场的庙堂诸公,基本上心里都明白。

这时,弘治皇帝主持着会议,垂问道:“三法司对张昭提出的清扫行动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