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回到明朝做权臣

作者:红尘贼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9万

第440章 国策

书名:回到明朝做权臣 作者:红尘贼子 字数:4317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45

腊月,乙丑日,金銮殿上。

大明天子复隆皇帝正襟危坐,虽极力克制终究难掩喜悦之色,却还拿捏着帝王的沉稳,故意用一种比较平淡的语气说道:“朕有个好消息!”

已经到了年末岁尾,能有什么好消息?

虽然皇帝还没有说起,但文武百官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必然是光复了故都。

从大的局势来看,光复北京城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内讧之后,伪清早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张大帅率十万王师兵分三路横扫北地,光复大明故都完全在预料之中。

其实,毅勇军攻占北京城的消息早就传过来了,监军大人高起潜的中路军轻而易举占领京师的事儿大家早就知道了。

但是,只有张大帅亲自进城之后,才算是底定了局势,现在就等着大帅的一份报捷文书了。

看皇帝的这个神态,应该是张大帅的捷报已经传来了吧。

事实果然如同所料想的那样。

皇帝终究还是不够沉稳,兴奋的说道:“勇毅公率部开赴故都,万千百姓箪壶食浆以迎王师,我大明故都已复!”

虽然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经由皇帝本人正式宣布之时,朝堂之上顿时一片称颂之声:“陛下洪福,天命所归,扫荡虏丑,平定宇内,天下为之贺!”

“北地万千翘首以待,盼我王师恢复,而今光复故都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诚我国朝之喜。”

“陛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死战,区区虏丑怎当我王师雷霆一击?败亡也不过是顺天应人而已。天命在我大明,自然无往而不利。”

明明知道这是称颂之词,复隆皇帝依旧十分激动,他已忍不住的站起身来,用异常洪亮的声音说道:“自甲申年以来,贼犯国都,先皇考壮烈殉国,社稷蒙尘,三万里河山竟遍染腥膻。朕于汹汹之时南迁,平淮右而战扬州,定鼎江南之地。时时不忘国恨家仇,屡思奋起光复之事。而今终于光复故地,一赖上天眷我,二赖天下忠义之士前仆后继,三赖亿兆黎庶俯首农桑,才终于再现我大明煌煌盛世!”

想起昔日的艰难困苦,再想想今日的大好局面,复隆皇帝已忍不住的热泪盈眶。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出班奏道:“陛下以圣德治天下,龙兴而凤举,以虎贲忠义之兵战扬州定江南,斩贼收多铎于城下,摧阿济格于湖广。以有道伐无道,威震四海席卷宇内。攘除祸乱与前诛灭虏丑与后。而今之世,九州底定四海升平,继先皇之余列,正可以修文治武功与当下。社稷存复日月更辉,德功无二以冠前朝,直追继汉之光武尤有胜之。”

黄宏东的这一番说辞,把所有的功劳全都归属到皇帝一个人的身上,虽然有些肉麻,但却深的复隆皇帝的欢喜,这一番拍马屁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了。

直接就把复隆皇帝比作开创东汉维系汉家江山的光武帝刘秀,甚至说他比汉光武更胜一筹,虽然明显已经有了阿谀逢迎的成分在内,但也不无道理。

当年王莽篡汉,刘秀奋起光复汉朝,虽然是同样的功业,但那汉光武刘秀终究只是汉室非常偏远的宗室,虽然不是外人终究也不是近枝直系。

从这一点来看,复隆皇帝确实比光武帝刘秀要强一些。

不管怎么说,复隆皇帝都是大行崇祯皇帝亲立的太子,正经的先皇嫡血。

被老子弄丢了的江山,经由儿子之手再弄回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很呢。

“涤荡天下洗净腥膻,兴继祖宗启承后世,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必日月常照,陛下之功业远迈光武!”

“吾皇有尧舜之德,有禹汤之功,再兴大明,必为千古一帝。”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连复隆皇帝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颇有几分雄才大略伟皇帝的得意,好歹他还算是比较清醒,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光复北地收复故都”的喜悦当中。

“而今故都已经收复了,虽还有些许残敌,终究不过是跳梁丑辈已不足为虑。众卿应仔细的议一议,这接下来应如何作为?”

最主要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还有些残破的散兵游勇,却已不值一提,顺手扫平就是了。

最要紧的是接下来的国政大计应该定下一个大的方向。

“天下汹汹数岁,家室残破百业凋敝,正应行黄老之法,颐爱民修养,方能巩固国本!”

黄宏东说的这一套,基本上算是对的:李自成等反贼和清虏轮着番的折腾了这么多年,已经伤了天下的元气。

老百姓遭受了不少苦难,方方面面都有待修补。

现如今最应该做的就是与民休养生息,大兴轻徭薄赋的爱民举措,才能让国库充盈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是国家稳定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总的来看,黄宏东说的这一番话真心没有错,但却是毫无营养的废话,虽然政治正确,但却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第440章 国策

经历过连年的战争之后,大家都知道应该休养生息,这是一个不变的大方向,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兼顾老百姓的感受和朝廷的利益呢?

在这个事情上李中利大状元最先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略:减负和开源!

所谓的减负,不仅仅只是减少民间的赋税,而是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整治改革,最要紧的就是裁减官吏,削减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力避免以往臃肿的政治架构,减少朝廷的负担。

同时,开始着手削减兵员数量,朝着精兵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军队的数量,这就是减负的主题思想。

从大局上来看,年轻的李中利状元说的这些都很有针对性。

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大的恶化了大明朝的财政状况,按照朝廷体制,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应该只有四到五名官员,这些人都是有编制的,吃的是国家的俸禄,足以应对一个中等县的事物。

但是事实上,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往往有二十多个正式的“在编人员”,严重超编的状况在繁华富庶的江南体现的尤其明显,一个衙门里有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老爷”而且全都是有品级的,一个小小的税所就能安插进七八个九品的税吏,这种状况屡见不鲜。

这些人不仅仅只是吃国家俸禄,还大肆搜刮地方,绝对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是时候做一番改革了。

革除弊端,精简人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

而且不是得罪一两个人,是要得罪全天下的基层官员和胥吏,也就只有李中利大状元这种热血青年才敢于主动提出来。

至于他说的改革军制,同样是大明朝的“老大难问题”。

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早已老旧过时,而且规模极其庞大,号称三百万控弦猛士,其实有很多根本就是纸面上的数字,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就是军官们在吃空饷而已。

就算是真正拥有的实际军事力量,真正能打的也没有几个。

被李闯的百万乌合之众打的丢盔弃甲甚至丢了半壁江山,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

维持复隆朝的存在,甚至是整个北伐大计,基本上都是由毅勇军来完成。

毅勇军总共就那么一点点兵力,却能打出一个满堂喝彩的局面来,这说明什么?

说明兵贵精而不贵多,真正的精兵只要维持很少的数量就已经足够了,乱七八糟的军队只会弥兵耗饷,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虽然复隆皇帝还没有表态,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他是极力赞同的。

一来这确实是大明朝的军政弊端,确实需要改革,再者也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把皇权散布到全天下,而不是仅仅只是体现在江南一隅之地。

国家改革军政制度,不是针对毅勇军,根本就不需要得到张启阳的认可,就能趁着改革军事的机会对毅勇军做出一番改造。

要不然的话,整个长江以北都是张启阳的实际控制地盘儿,朝廷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假以时日必生祸端。

“李卿所言极是,朕已知晓这减负之意,你继续往下说。”

“臣以为,减负之外,还需开源。”李中利状元面对皇上和群臣侃侃而谈:“皇上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今之世,战乱方休民生凋敝,正可以重新确定田亩以利万民。”

这“确田”二字虽然说的轻飘飘,但却重若泰山,比刚才说起的“军政改革”还要份量十足。

他虽然说了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重新分配。

在战乱的过程当中,很多百姓逃亡,家室空荡田地荒芜是普遍现象,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统计人口数量,重新丈量田地,来一次重新分配。

这个思想和李自成起家的“均田”制度完全就是一回事儿。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份量十足的举措,就是因为这个制度会极大的触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自赵宋王朝以后,就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格局,动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会动摇国本,这种话也就少年血热的利中利状元敢于说出来,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员是万万不会说的。

因为土地兼并,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造反,这个道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的很清楚。

士大夫阶层占有了全天下近半的土地田亩,却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为了剿灭叛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生活愈发困苦,造反的也就更多,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复隆皇帝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了,早在他还在北京城当太子的时候,在钟粹宫中,那个时候的张启阳还不是张大帅而是张侍讲,当时张启阳就曾经很明确的指出过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身为身为太子的复隆皇帝还不是很明白,对于这个问题的感触也不是很深,自从经历了甲申国变之后,逐渐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知道了灾难的根源,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思,但他始终没有敢于真的去那么做。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么做会彻底得罪整个士大夫阶层,会动摇国本!

现如今,携光复北地之威,皇权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也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做一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虽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但毕竟兹事体大,牵扯的范围太广,又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皇帝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意见,而是淡淡的说道:“李卿所言不无道理,然干系重大事关国体,还需慎重思量。”

“陛下……”李中利似乎还想说点什么,复隆皇帝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是很快转移了话题:“此事容后再议,还是先说说酬军之事吧。”

光复北地收复故都这个事,虽然是北伐军做出来的,但北伐军的主体就是毅勇军和扬州军,早在很久之前,张启阳就以“便于协同”为借口,事实上把扬州军给合并了,而朝廷又严重缺乏对扬州军的事实掌控,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保持了一个默认的态度。

毅勇军的功劳,不管怎么说,都不容抹杀,谁也贪不去。

如此天大的功劳,肯定要有高封厚赏,但到底怎么赏呢?

这是一个难题。

封官?

虽然大明朝从来就没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说法,但这个称呼是当初崇祯皇帝钦封的,不承认也得承认。

作为一个武人,还有比这更高的官职吗?

给爵位的话,张启阳那个勇毅公的爵位已经算是到头了,再往上加封的话,就真的只能封王了。

按照大明朝的体制,从来就没有异姓王,只有宗室才能封王,张启阳显然不符和这个条件。

虽然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确实封过几个异姓王,比如说徐达、常遇春那一批开国元勋,虽然封了王却是追封而不是实封。

异姓王,只有功勋卓着者死去之后,才有这样的待遇。

反正人已经死了,又不能传承世袭,就算是个封个玉皇大帝也不过是个哀荣罢了。

到底应该怎么封赏张启阳和毅勇军,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