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心语
作者:明空如月 | 分类: | 字数:40.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十二、不自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黡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不要自欺,毋就是不要的意思,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像人们在闻到臭的味道自然地会产生厌恶,对美好的人和事物自然会产生喜爱的心理一样。
“此之谓自谦”,自谦的“谦”有这样几个意思。一个是谦敬,就是内心的这种谨慎、诚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动向,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而时刻有一种谨慎诚敬之心,就称为谦。另外,这个谦在有些学者看来,它其实是另外一个字的通假字也叫慊。慊就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兼,也就是将言字旁换成竖心旁。这个慊它有满足的意思。当一个人能够如实的面对自己,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对自己感到满意和知足了。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儒家的修行中非常注重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当一个人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对自己修行的要求不能放松警惕,不能因为没有人监督自己就变得散漫。对于慎独,在古代有这样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独行不愧影”,当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时候,独自相处的时候,要无愧于自己的影子。还有一句话叫做“独寝不愧衾”,衾就是被子的意思。当一个人独睡的时候,独眠的时候,不要对不起盖在自己身上的被子。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说的都是慎独。通过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要自己警觉自己,特别是在独处的时候,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要更加的谨慎。能够做到慎独,就是君子。小人做不到慎独,小人是什么样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各种不善的念头、言语和行为,“无所不至”,对自己没有任何的约束,肆意放纵自己,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小人。
同时,这样的人在见到君子之后,“而后黡然”,“黡”,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厌烦的“厌”,下面有一个黑色的“黑”,黡,代表无人的地方,黡然,就是形容一种刻意去隐藏,躲闪的这种心态,就是将自己所有那种不善的东西掩藏起来,所以紧接着说掩其不善而着其善,将自己所有不好的言行、所做的不好的事全部隐藏起来,对于自己没有做的善事,或者明明是不善的事,也要无理辩三分,把它扭曲成善的事。虽然小人这样去做,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但是因为他本身的言行就是不善的行为,所以说对于修身的君子而言,当他看到了之后,其实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对于君子来说,就像能够透视一个人一样,看到他的心肝脾肺肾,他的言行,所有不好的言行,都可以看到。所以说即使想隐藏也是隐藏不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内在是什么样子的,他的气质,他的言行,其实会体现在他的外表,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不管他如何去隐藏去遮掩,其实是遮掩不住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通过这样的对比来说明,一个人的言行其实是掩盖不住的。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曾子就是大学的作者曾子,曾子所撰写的《大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来自于孔子的教导以及先辈圣贤的教导,而对于他自己所说的内容就会单独在文章中标示出来。
对于“君子必慎其独”曾子用自己的话举了一个比喻——就相当于有十双眼睛在看着你,有十双手在指着你,就是有这样的严肃和严厉。所以说对追求大学之道的君子而言,不管是处在众人之中,还是自己一个人独处,都要时时刻刻非常的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
“富润屋,德润身”,对于富贵的人家,可以从其房屋住宅以及装饰装修的状况就能够体现出来,装修得比较豪华的房子,一看就是富贵之家。同样的道理,德润身,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高尚的品德就会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之中,身就代表身口意的行为。“心广体胖”,代表一个人宽容、宽广的胸怀,心广体胖最典型的一个形象代表是在佛教寺庙中,在每一个寺庙进门处大多都有一尊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佛即是心广体胖最典型的代表。“故君子必诚其意”,通过上面的这些论述来说明,君子在修行中,务必要做到诚其意而不自欺,时时刻刻谨慎自己的言行,能够做到“慎其独”。
以上基本上就是按照通常的解读把这段话大致梳理了一遍,下面再从观心修行的角度进行一下解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对应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明心见性之前,在见到自性本心之前的观心修行中对念头的观照——如实的观照念头,而不自欺。如实地观照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同时在如实观照的过程中,只是保持对念头的观照即可,而不要去干扰它,也不要去评判他。当念头升起的时候,你知道这是一个善念或者这是一个不如法的念头,只需要知道即可。然后让念头自生自灭,自然的生,自然的灭,只是保持着观照,如实地知道即可。“毋自欺”,还包括对于在这个阶段中自己修行的程度,定力和观照力等功夫境界等,也要有清晰的认知,而不要自欺。比如说自己心中的念头是处于那种念头纷飞的状态,还是念头很少的状态,是已经能够安住于自心的宁静去专注专一的观照念头,还是念头很多或是当念头来了很快会被念头带走的状态。
只有当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对于自己观心的状态本身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这个时候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警觉,才能够增强对于内心观照的专注力,这同样是“诚其意”的修行。诚,就是专一、专注,同时不自欺。另外这个不自欺还代表一个理论的修行和一个实修实证的修行,我们要在内心对于自己在这两个方面的修行情况都要有很清晰的认知。比如说自己在理的方面是不是已经彻底地弄明白了,彻底地通透了,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实修的时候,对于这些理,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去体验它,去体悟它,去体证它,最终确证无疑。
只有当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身心为试验田,将我们在这种像《大学》之类的经典,也包括佛家的经典,或者是道家的经典,你所看到的这些理论的知识,最终要化为自己实修的内容和实修的境界,真正能够落实到自己的修行中,这即是“不自欺”。而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知道而做不到却假装自己能够做到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自欺。
当通过这样的修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最终达到了对自性本心彻底的了悟之后,这时“诚其意”的修行,即是将内心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因为你已经见到它了,那么就安住在本心、本性之中,不被各种情境所动摇。那么这里的不自欺,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面对各种情境的时候,你的心是回到了之前的那种妄念散乱的状态,还是在内心的深处始终安住于宁静的本心。对于内心的这种面对各种情境的状态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自欺,同时在修行中要不断的去加强这种训练,使自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安住于自性本心。
对于诚其意,除了不自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谦敬,就是一种敬的态度,谦虚、谨慎、诚敬的这样一种心态。在修行中可以用对信仰以及信仰对象的敬畏之心来表示,来体现。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这种谦虚和敬畏的心态时,我们就能够在观心修行中始终去提醒自己,警觉自己的身口意言行是否符合修行的规范和修行的要求。当发现自己的言行与修行的规范要求相背离的时候,就及时的去调整去修正。另外谦敬的这种状态是一个非常容易与自性本心相应的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比如说同样是观心修行,假如说你的心中缺少了这样一种谦虚、谨慎、诚敬、敬畏的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另外一个人他有这样的心态,这样两个人经过相同时间的修行,那么有这种心态的修行者,他的修行进步的速度就会更快,他也会更容易体悟到自性本心的状态,更容易进入到自性本心的状态。这是因为在谦敬和诚敬这样的心态中,有一种更深的相应、更容易相应这样的一个秘密在里面。在雪漠老师的书中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提倡破除对各种概念的执着,但是不能破除对信仰的敬畏,以及对信仰对象的敬畏,对信仰精神的敬畏。如果少了这样的一份敬畏之心,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信仰。
诚其意的修行,除了不自欺和谦敬,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上面提到的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对于自己内心念头的观照,对于自己情绪、言行以及整个身心的观照,都要非常的谨慎,非常的警觉。因为当一个人自己独处的时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各种念头以及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习气,就会随不同的因缘条件,不同环境影响,从心中显发出来。所以说这个时候对于修行者而言,就要更加的谨慎和警觉。对于这种警觉的观照,就像文中所说,“人之视己,如见己肺肝然”。对自己的整个身心,特别是内心的起心动念,特别是有习气生起的时候,有情情绪波动的时候,有各种烦恼痛苦这些习气冒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时一定要有一个观照在这里,对自己的这些念头和习气要看的清清楚楚。对于这些念头和习气,要保持非常冷静的旁观,不遮掩,不隐藏,不刻意的忽视,也不要逃避,正视自己内心的状态,包括念头,各种习气等等,然后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的各种情况。同时要做到“观而不随”,不管是念头还是情绪,任其自然的来去,同时坚定地保持对自己整个身心的观照,念念保持警觉就是最好的修行。
另外文中说到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常修行的一个参照系。不管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都始终观想着,或者说存有一个这样的警觉,就像有十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有十双手在指着自己指指点点,就以这样的情景去谨慎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身口意的言行和起心动念一直保持很高的警觉性,就可以做到慎独,就可以做到谦敬,就可以做到不自欺。做到了这些,也就做到了“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