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君临天下
作者:顾佣兵 | 分类: | 字数:63.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4章 入城仪式
可所说的话,却都是对大军的向往和敬畏,尤其是那一个个夺人眼眶的将军,简直是绝大部分少年的梦想,闪耀的铠甲,锋利的刀剑,相信没有一个男子汉能够拒绝。
一些黄口小儿,在皇城司的暗许下,登上了城墙眺望,看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军,心中别提多高兴了,而那允许他们上来的黄皇城司副皇城使,也是一脸欣慰。
只不过是一些孩子还威胁不到大军的安全,上来就上来吧!也没有人去在乎。
只见此时姚古身穿一身以红黑色为主要颜色的的精良铠甲,铠甲侧翼还绣着两只狮子,腰间宝剑一展现其威武不凡的形象。
由于宋朝时期,武将服饰以锦缎、绫罗、金缕、银线等质地精美的面料为主,色彩上一般以红、绿、蓝、黄等明亮的颜色为主,旗袍式的设计风格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潮流。
宋朝武将服饰的特点是装饰华丽,细节繁复。战袍、锦袍、锦甲、锦战袍、锦软甲等是主要的装备。
锦缎、绫罗、金缕、银线等质地精美的面料常常被用于制作,而且常常会被绣上飞天、龙凤、百鸟朝凤等图案,使得整个服装显得非常华丽。
在细节上,衣袖、衣袋、衣领、衣角等位置都会被设计得非常精致,有时甚至会采用金银丝织成的花纹来进行装饰,这些细节的精致让宋朝武将服饰在当时就显得非常的高贵、精美。
此外,宋朝武将服饰中还出现了一种袖筒式的护手,名为“护腕”,它能够保护手腕不受伤害,同时也能够使武将的手臂显得更加粗壮、有力。
所以相比之下姚古的装饰就简单了许多,而他身后的军将也都是衣甲鲜明,但大多数都是头戴双卷尾冠,足穿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或着长袍,有的显现雄壮威武,或显现气宇轩昂表现儒将之风。
由于宋朝文风盛行,使得一些武将也偏向于儒将,毕竟只有当了文官,才能更好的去当将军,若是以当官便是武将,那么前途必定渺茫,比如宋朝着名的王安石、李纲、宗泽、张叔夜他们这些人也都是文人进士出身,只有文官领兵才能减轻宋朝文官对其的敌视和弹劾。
随着一阵敲锣打鼓声响起,整装待发的军队终于进了汴京城,过了南薰门,进入御街,欢呼声立马传过来。
一些等待多时的劳军百姓纷纷向前冲去,他们手里拿着米面酒肉,纷纷热情的招手,而将士们也不会白白接受这些东西,纷纷拿出一些银钱进行交换。
自然,这并不是宋朝军纪有多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这样的军纪只存在于现在还没有形成的岳家军中,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其实是一些军将提前授意的。而他们拿出的钱也都是军中提前拨下去的。
之所以要这么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宋军军纪严明军民团结一心的场面,虽然这有些弄虚作假,不过对待外敌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相信此时迎接的百姓队伍中已经有不少金国、高丽乃至其他地方的探子。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若是真将宋军原本面貌展露出来,多少还是没有这种演出来的好看。
虽然,这是演的,但是真实情况和这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在赵桓观里的宋军中,基本没有再出现杀良冒功、欺辱百姓这样的事,毕竟军队的责任是保境安民,赵桓绝不允许出现一些出格的事。
随着军队逐渐入城,皇族也应该派人出去表示表示,首先出来迎接的地位最高的当属大宋太子赵湛,其次是信王赵榛、郓王赵楷,除了这些实权王爷其他那些能力平庸有没有胆识的王爷也都被拉出来凑数。
算是给西征大军的的颜面,当姚古骑着战马看见站在前面的赵湛时,立马翻身下马,疾步向前随后跪下行礼道:“老臣姚古拜见太子殿下,参见各位王爷。”
其身后将领也纷纷下马行礼道:“末将拜见太子殿下,参见各位王爷。”
“平身,诸位都是我大宋的肱骨之臣,如今舟车劳顿,不用多礼,都快快起来吧!”
如今的赵湛越来越有天子风范了,一言一行,既能展现皇家威严,又能拉拢人心,可谓是将帝王心术做到了极致,再加上皇室皇子中出现断层(这里的断层是指他的弟弟年龄都很小,没有任何竞争力,大臣们基本都会选择他。),如果不出意外,日后的大位必将是他的。
“多谢太子殿下,老臣能为大宋开疆扩土乃是职责所在,更是三生有幸,如今,能让太子殿下亲临迎接老臣惭愧。”
看姚古这么说,赵湛也是非常客气,上前走了两步,虚扶他起身,随后与他并肩同行说道:“我也不过是奉了父皇的命,既然老将军无事,那就快些和孤去紫宸殿吧,万不要让父皇等急了。”
听着赵湛这么说,姚古也是快速的反应过来,虽然他有意支持太子,可是现在赵桓才29岁,可以说是正值壮年,若是这个时候和太子走的太近,反而会害了太子和自己,于是他连忙向后退了两步。
先不说赵桓是不是这样的人,可是皇权路上有多少血雨腥风,有多少骨肉相残,还是应该保持些距离好。
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将领也听出了其中因果,但是绝大多数的依旧是半知半解。
不过这些也没关系,随着主要将领跟随太子等一众亲王离开,巡街游行也即将进入尾声,不过即便这样最起码也还需要一个时辰的时间,毕竟他们现在才刚刚走过御街,还要向东出汴京回军营再大摆宴席。
可以说,这是一场与民同乐的盛宴,举国的盛宴,虽然西夏国灭早已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由于现在交通的落后性以及信息的闭塞,使得很多地方才刚刚接收到消息。而像汴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自然不会那么快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