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
作者:白石头 | 分类:军事 | 字数:449.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三章 辞职;段总长的怒火
到陆军部任职已经八天了,这八天里,我除了前三天的时候在陆军部坐了三个上午之外,其他的日子我都是托病在家的。
不是我不做正事,而是陆军部里面,压根就没有什么正事要我去做。
徐树铮送给我看的一切公务文件,全部都已经是他批示好的,而且上面还盖着陆军部的印信。
而且就在我任职的第一天,虽然当时我实在陆军部大小官员的簇拥下走进陆军部的,可当我坐在了段祺瑞的“宝座”上之后,非但没有一个人过来向我汇报什么军务要务,就连和我说上几句话的人都没有。
虽然我这个名义上的总长没有受到他们的排挤,可是一切公文都不经由你手,便全部批示完毕,而且连你的印信都不需要,你要做的就是看上一遍,这样的工作难道我还需要去做吗?
而且实在话,虽然徐树铮没有说什么,可我心里清楚,其实他是非常不愿意我坐在总长那个宝座上的,甚至可以说他徐树铮都不愿意我蔡锷出现在陆军部的公署之内。
既然如此,况且我本来也没想要到陆军部任职,所以与其在哪傻呆呆的坐上一天,倒不如我在将军府休息休息来的痛快。
不过虽然公事上我有一些不愉快,好在私事上我却很是高兴。
我的母亲与妻子已经到了北,京,就住在将军府里面。
还记得我妻、母坐火车到北,京站的时候,我、杨度、袁克定,以及还有七八个袁世凯派来的内阁官员一起将他们二人迎接出来。
而且袁克定还特意在府内设下接风宴,并且明确的告诉我,这并不是他父亲的意思,而是他本人以及晳子,想要对我的母亲表达一番敬意。
“松坡。”
潘慧英推开书房的门走了进来,手里还端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小碗,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吃的。
自从潘慧英来到北,京之后,短短的几天才,我都感觉到自己胖了起来;蕙英到这的第二天开始,家里的厨师就再也没下过厨房。
其实我不愿意这样,倒不是因为空闲了厨师的关系,而是我不想让她过的照顾我,因为我知道潘慧英这样不辞辛劳是出于她与蔡锷将军之间的感情,可是虽然我是蔡锷,但我自己清楚,其实我并不是蔡锷。
一个阴差阳错也好,亦或是一场梦也罢。
我不想白白接受他人的情感,哪怕这样的情感是对“我自己”的。
我也和她说过两次,我告诉她自己不希望她辛劳,因为无论是在云南也好或是北,京也好,府里面都是有下人的,而且他们各司其职,根本用不到她这位将军夫人亲自动手。
可是她每次却都会“拒绝”我的好意,她对我说:“松坡,你在云南的时候,饮食起居就都是我一手操办照顾的;我不在北,京当然没有办法,但是现在我来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别人来照顾你了。”
说这话的时候,她总是笑的很甜。而且我总能从她的眼睛里看到憧憬,就好像是云南夏天时候绽放的花海一样,是一种没有色彩的绚烂。
看到潘蕙英进来,我放下了手中的《吴起兵法》,微笑着对她说:“你又做了什么好吃的?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太劳累了吗。”
蕙英笑了笑,道:“没什么,北方天气冷,煲了点鸽子汤。”说着,她将手中的托盘放在我的书案上,把上面的那只装的满满的小碗搁在了我的面前,一面拿着汤匙在上面撇了撇,一面笑着对我道:“来尝尝。”
我接过她递过来的汤匙,刚要喝上一口,不过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不由的对她问道:“给母亲送去了吗?”
“你啊。”潘蕙英笑了起来,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道:“你这是第二碗。”
我笑了笑,便不再说什么。开始大块朵颐起来。实话实说,蕙英的手艺还真是没得说,比起府中的伙房师傅,做的还要好,虽然可能菜色上要欠缺一点,不过味道上却是有过之而不及。
“来。”我用汤匙盛了一点汤,吹了吹,对她道:“你也尝尝。”
见我这样的举动,蕙英不觉脸上闪过一丝红晕,不过随即笑了笑,也就掩饰过去了;看着蕙英,我不觉得心里竟然有了一丝寂寥之意。
翌日,我拿着一份辞呈,到了大总统府。
袁世凯看过我的辞呈之后不觉的摇头叹息,道:“松坡。怎么好好的要辞去模范团总教习的职务啊?你这一走,模范团的教务等等,我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啊。”
我笑了笑,道:“大总统,蔡锷精力有限,能力也寻常而已,现如今暂代陆军总长一职已让蔡锷手忙脚乱了,所以模范团总教习的职务,万万不能再担任下去,还望大总统谅解,另寻良才。”
听我这么说,袁世凯眯着眼睛看着我,放下手中的辞呈,饶有意味的对我道:“陆军部的军务确实很重要,而且实在忙碌;只是松坡你要注意身体啊,要是累的病了,我可是心疼着啊。”
“呵呵。”我干笑了两声,袁世凯的话,不觉让我尴尬起来,而且我在心里更是警惕了几分,这么看来,我的一举一动,好像都处在他的掌握之中,这是于我绝没有任何好处的事,而且也让我更清楚了他与段祺瑞之间的微妙关系。
“蔡锷确实这几日身患小恙,所以更是不能身兼两任。”
袁世凯点点头,道:“好吧。”
我起身告辞,而后便离开了大总统府。
一九一四年,二月。
河南,郑县。剿匪总指挥办公署。
这是段祺瑞到达河南后组织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出席这次军士会议的除了段祺瑞、姜桂题以外,还有雷振春、雷存修二人,以及当时鄂豫皖三省的高级将官,以及英、俄、日三国的驻京武官。
其实段祺瑞已经在河南盘旋了两个多月,只不过在这两个月里,他没有出现在各级官员面前罢了。
段祺瑞刚到河南的时候,便于同行的姜桂题兵分两路,一路由姜桂题为首,到豫公署,担任职务,且转展各省战场前线,临阵督战。
至于他自己所带领的这一路官员,则是伪装成往来的商客,在鄂豫皖三省之间,打探百姓对于围剿白朗的看法,以及他们认知中的各种有关此战的想法。
段祺瑞是一个很知道利用民,意打仗的人,他以前,经常对自己的部下说“打仗打的是钱不假,但更是在打民,意,民,心所向才能披靡无前;没有民,意,不得民,心,钱从哪来?粮从哪出?”
“借势”一词,可能对于其他督军来说是借有势之势,而对于他段祺瑞来说却是借无势之势。
其实在北,京的时候段祺瑞就对于河南的情况感到疑惑,虽然说北洋军内部混乱,多数人拥兵自重,不肯死命效力,可是也不至于连这样一伙乌合之众都对付不了。
虽然河南的军队并非是精锐的北洋六镇,可也都是新军,怎么就会连一个白朗的收拾不掉而且还连连失利,丢城丢寨那?
所以段祺瑞觉得,这件事并非他在北,京陆军部接到的那些公文上所写的那么简单;果不其然,当他到达河南,两个月的私访打探,让他知道了白朗一伙攻城拔寨的原因。
“令殷富输纳财务,以救济穷苦。”
这是白朗匪寇的第一命令,每每攻克一座县城亦或是乡镇,他们总是强行敕令富户、商贾缴纳财物,而后统一将这些财物的部分,分发给穷苦之人。
就是他们这样的行为,让白朗一伙深的普通百姓的心。
虽然那些富户、商贾对其百般痛恨,可是偌大河南,又有多少商贾巨富?而又有多少穷人苦主那?结果是一目了然的。
段祺瑞听说,其实很多时候白朗匪团之所以能够顺利的逃出官军的围捕,亦或是攻城拔寨,并不是因为其部下多么勇武不惜命,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多奖精良,更多都是因为那些受过他们救济的百姓,亦或是那些盼望着他们救济的百姓的帮助、掩护。
单说商县一战,白朗匪团围攻商县的部队不过三百人,而且没有重型武器,最可笑的其中还有许多拿着长矛大刀的农民,而商县驻军足足有一个团连带一个炮连,少说一千五百人。
五比一兵力比例,而且还不算武器差距,就是这样的情况,白朗匪团只用了一天,就攻取了商县及其邻近的公路要道,其中深意,怎不耐人捉摸。
砰!
段祺瑞将手中的一叠公文狠狠的摔在桌子上,唬的那些军官一个激灵,不由自主的低下了脑袋。
“你们自己看看!看看!白朗匪团攻城拔寨,到底是因为什么!啊!是你们都吃干饭啊,还是他,妈那些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啊!”
说着段祺瑞怒气冲冲抓起刚刚他摔在桌子上的公文,指着那些军官们骂道:“三省军队,几十万人,追打白朗数千之众?这丈用打吗?一人吐口吐沫都淹死他们了!”
“你们自己看看,你们这是打仗吗?收复失地,夺回城镇,不安排驻防经略,先抢粮抢钱?还有抢姑娘的,军人入城如狼如羊群?接受过白朗救济的,就斩首?给白朗送过粮食的就枪毙?”
段祺瑞此时已经怒不可遏,继续咆哮着:“接受粮食因为啥?你们不知道?吃不上饭有人给,还不要?能吗?啊!白朗匪团兵驻城内,就上门找你要粮食,你们就都不给?有敢的吗!”
“他,妈,的!”
终于段祺瑞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竟然一下子抽出了自己的配枪,他这一动作吓得那些军官们不知所措,就连站在他身旁的姜桂题也是万万没有想到。
而就在这时,突然,从那一群军官中走出一人,与棱着眼端着枪的段祺瑞来了个四目相对。段祺瑞咬着牙正不知道要那谁开刀,却没想到竟然会有有人自己站出来,当这个“替死鬼”,
段祺瑞凛然一笑,就要说话,不过,这人却在抢在他之前,开口了,对这段祺瑞姜桂题道:“段总长勿需动气,属下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