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域外传之穿越三国时期
作者:上官小雅 | 分类: | 字数:75.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商朝君主篇(9)
第187章 商朝君主篇(9)
庚丁(生年不详一前1147)姓子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史记》、《竹书纪年》作庚丁[1],祖甲的儿子,廪辛的弟弟。廪辛死后继位。《史记·殷本纪》云:“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2]
本名
子嚣
别名
庚丁、康丁
所处时代
商朝
民族族群
商族
出生地
殷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147年
主要成就
商朝君主,平定羌方
人物生平
庚丁在位期间,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庚丁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对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多次讨伐,虽然擒杀羌方伯,占领羌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并没将羌方完全征服,成为隐患。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
甲骨文还记载庚丁开辟了以殷为中心的田猎场,用于田猎和军事演习,当然也间接地起到了开垦荒地的作用。
庚丁去世后由其子武乙继位。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本名
子瞿
别名
武乙
所处时代
商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113年
主要成就
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身份
商朝君主
在位时间
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
在位年数
35年
人物生平
武乙,子姓,名瞿,是商王庚丁的儿子。公元前1148年,商王庚丁去世,武乙继任君位,成为商朝第二十八任国君。
商王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年),武乙定都于殷。
商王武乙三年(公元前1145年),武乙将都城从殷迁到黄河以北。同年,武乙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
商王武乙十五年(公元前1133年),武乙再度将都城从黄河以北迁到沬(即朝歌)。
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年),周部落首领季历(古公亶父之子)前来朝见武乙,武乙于是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
商王武乙三十五年(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武乙死后,由其子文丁(《史记》作太丁)继位。
为政举措
政治
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经逐渐衰落,政治观念和礼制方面开始产生变化,传统的天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
军事
武乙在位时期,商朝东方的部族东夷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分别迁移到淮河、泰山一带,其势力更是达到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
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势力比较强大,武乙在位时多次调动重兵加以征伐,参战军队常常在几千人以上。最后武乙征服旨方,俘虏二千余人,多数作为奴隶。武乙还曾经出兵讨伐并征服南方的诸侯国归国(在今HUB省秭归县境内),屠杀很多当地百姓。
外交
武乙在位时期,周部落首领季历曾前来朝见。
趣闻轶事
辱神射天
武乙昏庸无道,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武乙与“天神”赌博,命令旁人作评判。“天神”输了,武乙就想法来侮辱它。武乙又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做“射天”。
雷击而死
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黄河与渭河之间)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一个霹雳,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武乙,武乙当场倒地身亡。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此种说法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文丁(?—前1102年),《史记》作太丁[1],竹书纪年作大丁,子姓,名托,商王武乙之子,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在位11年。
武乙去世后,文丁继位。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逐渐强大。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商周关系恶化。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
商朝君主篇(9)
本名
子托
别名
文丁,太丁
所处时代
商朝
民族族群
商族
出生地
殷
人物生平
文丁,子姓,名托,是商王武乙之子。
文丁继位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太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太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太丁希望季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太丁献捷。太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
文丁去世后,其子帝乙继位。
杀季历
季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武乙时继位为周侯。武乙曾授季历以征伐之权。季历率兵西灭程、北伐义渠,生擒义渠首领。武乙末年到殷都朝贡,武乙赐以土地三十里,美玉十双、良马十匹。次年,王季又征伐西落鬼戎(即鬼方),俘获大小头目二十。
武乙的儿子文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
季历毫不客气,征伐余吾戎(今山西CZ市西北地区),余吾戎败而降周。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给文丁用)。文丁闻报非常高兴,嘉封周人首领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意即让其执掌商朝西部地区之征伐。
季牧师于是征始呼戎,始呼戎又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了翳徒戎,声威大振。
文丁为此而感到恐惧,决心抑止周的发展。
季历到殷都献俘报捷,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向文丁献捷。文丁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加封季历为西伯,使季历毫无戒备之心。当季历准备返周时,文丁突然下令囚禁季历,不给季历归周。季历本就没有叛商的想法,被软禁的季历一气之下就绝食抗争,最后死在殷都朝歌。朝歌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1]。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虽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质属于行都(或辅都),商朝首都还是安阳殷墟。
季历的死是文丁造成的,因此古书说“太丁杀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姬昌,接班之后,昼夜磨牙,琢磨着报复商王朝,最终成为未来商朝的掘墓人。
文丁杀季历的作法没能阻止周人力量的发展,相反,周人与商朝的矛盾加深了。并且文丁时代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酷热有了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和政权。
文丁死后,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文丁的继任者“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姬昌,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诗经》在描述这场隆重盛大的婚礼中,还创造了“天作之合”这个词。商王帝乙缓和了与周人的矛盾之后,平定了东夷的叛乱。
帝乙(?—公元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2]之子[3],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
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HEN省淇县)。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
本名
子羡
别名
帝乙
所处时代
商朝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076年
主要成就
征“盂方”,迁都于沬
在位时间
前1101年—前1076年
继承王位
帝乙,子姓,名羡,是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
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子羡继任商朝君主之位,史称帝乙。帝乙继位后,商朝的国势已经趋于没落。
征伐诸夷
帝乙二年,周部落攻打商朝。
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
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
帝乙九年,帝乙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
立嗣去世
帝乙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帝辛是帝乙少子,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为嗣子。
商朝君主篇(9)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
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其子商纣王帝辛继位。
为政举措
政治
帝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在位初期,仍以殷为都城;一说其在位末期,将都城迁到沬(即朝歌,今HEN省淇县)。
军事
商王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日衰,东方的夷人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严重威胁商朝后方。曾有学者认为,帝乙曾针对商东部的“人方”(又释“夷方”、“尸方”)展开征伐,资料较多的一次即所谓“帝乙十祀征人方”。然而,学界对帝乙及其子帝辛时代的卜辞断代存在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帝乙十祀征人方”被一些学者更正为“帝辛十祀征夷方”。类似的还有“帝辛十五祀征夷方”。
不过,在帝乙时代同样可能存在战争。有学者结合“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认为征夷方发生于帝辛时,但又从其他卜辞推断,伐“盂方”(位于周王朝西部)可能发生在帝乙时。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将征盂方定在帝乙时。
外交
《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亦即帝乙把女儿(“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嫁了出去。顾颉刚将之与《诗经·大明》[21]中描写的周文王姬昌成婚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帝乙将女儿嫁给了姬昌,从而使商周联姻。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两者无关。
姓氏始祖
帝乙是郝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一说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郝氏。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1][2](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本名
子受(一作子受德)
别名
帝辛、辛、纣、受德、受德辛、殷辛、后辛等
所处时代
商朝
民族族群
商人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046年1月20日(有争议,此据夏商周断代工程)
主要成就
击败东夷
在位时间
前1075年-前1046年(有争议)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辛(或受、受德)生年不详,当代出版物有时将其生年定在文丁后期或帝乙前期(一说其生于前1105年[11][161][10][12][192],也有前1094年[13]等的说法),皆无确证,仅供参考。据《史记》,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兄长为微子启。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被立为继承人。约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076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下同),帝乙逝世,辛继位,这就是帝辛,天下都称之为“纣”。
巡游征伐
帝辛二年(即“帝辛二祀”,一“祀”约相当于一个“太阳年”,下同;约前1074年),帝辛命令邲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据二祀卣铭文,真伪曾有争议)
关于帝辛的部分青铜器铭文拓片
帝辛四年(约前1072年),商历四月乙巳日帝辛下令祭祀父亲文武帝乙;适逢大乙(成汤)的翌祭(周祭的五种形式之一)之日,帝辛又在此后三日连续举行祭礼。帝辛为祭奠者,邲其陪王行祭。(据四祀卣铭文,真伪曾有争议。)
帝辛十年(约前1066年),帝辛征伐夷方,商军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与攸国攸侯喜合兵进攻,击败夷方军。帝辛十一年(约前1065年),返回商都附近,前后费时达250天。[23]
帝辛十五年(约前1061年),帝辛复征夷方,一说这次征伐在帝辛十四年(约前1062年)十月即已开始,延续至帝辛十五年(约前1061年)四月,历时约九个月。
帝辛二十五年(约前1051年),商历六月庚申日(羽祭之日),帝辛在阑(一释“管”)地,赏赐随从他的宰椃(“宰”为官名[26])贝五朋。
内政不修
商朝君主篇(9)
荒淫征敛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囚禁西伯
帝辛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又作“炮烙”)的酷刑。帝辛又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帝辛,她不喜淫荡,帝辛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发,帝辛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姬昌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帝辛,帝辛才释放了他。西伯获释后,向帝辛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即西伯昌。
帝辛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都不来亲近。帝辛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与商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不少诸侯背叛了帝辛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帝辛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比干劝说帝辛,帝辛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帝辛却黜免了他。
西伯戡黎
后来,西伯攻打黎国(《史记》作“饥国”,此据《尚书》)并将它灭亡,帝辛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帝辛那里去报告说:
《钦定书经图说》所绘纣王暴政及众叛亲离情形
“天子!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
帝辛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也有观点认为,应理解作:“我命不在天,何必担心!”)祖伊反驳说:“唉!您的过失很多,又懒惰懈怠,高高在上,难道还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吗?殷商行将灭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为您的国家努力啊!”祖伊回去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离心离德
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诸侯背叛帝辛前来与武王会师的有八百国。诸侯们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国了。
帝辛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帝辛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帝辛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殷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周武王得知帝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见时机已到,即率诸侯联军伐商。(《中国史稿》称,此时帝辛正以其主力对东夷采取军事行动,而这也给武王伐商创造了机会;就此,学术界存有争议。)
身死国灭
约帝辛二十九年(约前1047年),周军出师伐商。
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地点含义有不同说法)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有争议,例如一说为二十八日)甲子那一天(据断代工程,即前1046年1月20日),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后世有学者认为,自焚与斩首存在矛盾,并推测帝辛是被斩首而死;郭沫若还曾推测其系自经而死,但也有学者认为帝辛系自焚而死,且自焚与斩首并不矛盾)
商朝君主篇(9)
牧野之战形势图
帝辛死后,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让帝辛之子武庚(禄父)继位,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此后,殷商成为周的属国。周成王即位后,武庚因与管叔、蔡叔联合叛乱而被杀,周改封微子于宋国,来延续殷的后代。
那么多的死法,为何纣王偏偏要选择自焚而死呢?
为政举措
总述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政上有明显调整,这些多被作为帝辛的恶政记录下来,但后世学者也从中解读出了新的意涵并做分类讨论,包括:政治上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对朝歌的营建和可能的迁都,以及经济上的搜刮政策和糜耗浪费等。在对外政策上,帝辛继续进行对东夷的战争,其他见载史册的战争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未能挽救商朝,甚至适得其反,加速了商朝的衰亡。
政治
制度调整
有学者对帝辛的种种罪行、恶政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是政治变革之举。例如,将“不敬神”解读为他“反对神权”、“改革旧俗”,将其“任用罪人”、不重用贵族,理解为“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以“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商代史》亦认为帝辛进行了完善制度的尝试,包括:
变更用人制度,重用“小臣”集团,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见于史籍的有飞廉、恶来、费中、左疆等;
加强对外服的控制,具体包括将西伯昌等三人任命为三公、羁縻于朝廷,以及举行军事演习等举措;
推行法律改革,通过法律惩罚的方式使内、外服各族人口脱离族组织而纳入自己的直接掌控之中,从而扩大自己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削弱贵族势力,同时以严刑峻法镇压贵族反抗;
严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缩小致祭神灵的范围,以此疏远旧贵族,等等。
但是,在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帝辛提拔的人员对商王朝典章不熟,加之出身较低,缺乏政治经验,唯帝辛马首是瞻,破坏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而排挤世官大族的做法也导致商王朝内部离心离德。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对于商王朝的灭亡起了加速作用。
营建朝歌
多种传世文献反映出,帝辛在沬邑(或“妹邑”)或朝歌(今河南淇县)拥有琼室、鹿台、玉门、酒池肉林等活动场所,其中有的是帝辛所营建或扩建的;就帝辛是否迁都于朝歌,史学界则存在争议:①一些学者认同传世的辑本《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盘庚迁殷后商王朝“更不徙都”的记载,[53][54][55]即不认为曾有帝辛迁都之事;不过,也有部分学者怀疑相关文字是“以张守节释《史记》语为《纪年》本文”,另外也不排除朝歌为“别都”的可能[57];②一说,殷商于帝辛之父帝乙时徙都沬邑;或是认为帝乙将该地作为辅都,而至帝辛时都城地位更加明显,与安阳殷墟并立;③一说,帝辛可能迁都于朝歌。
商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史稿地图集》)
有支持帝辛徙都说的学者推测,纣王对朝歌的营建早已开始,但迁都应是在其在位晚期,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规避周戡黎(今长治附近)、伐邘(今沁阳)后对位于今安阳的殷都所形成的两面夹击的形势,并借此喘息之机再次对东夷用兵,但由于周消灭崇侯虎、占崇国(约在今西安沣水西),打开了沿渭水东进灭商的道路,使帝辛的计划落空。
199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淇县境内和HB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晚商遗址进行了调查,考古调查报告显示,该次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但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有学者结合相关考古成果及文献梳理,认为妹邑或沬邑在晚商时已为繁荣之地,但并未被纣作为都城,亦未得“朝歌”之名;学者卢中阳则认为,考古调查毕竟在淇县境内发现了分布密集的晚商遗迹,可与传世文献所说纣都朝歌相合;还有观点认为,朝歌是殷末重要政治中心之一,但尚无法界定其是离宫还是陪都。就地望而言,有学者虽使用“纣都朝歌”的说法,但将朝歌与妹邑或沬邑进行辨析,认为后者既可以泛指朝歌,也可以指代朝歌城附近的小地名,该地距牧野更近;学者晁福林则认为认为沬地即牧野,早在武丁时期就有宫室类建筑,帝辛在该地的离宫别馆,只是延续以前的建筑进行扩大而已。
经济
传世文献反映出,帝辛在位期间,加强了聚敛、搜刮的力度。其臣子中,费仲能够敛财,而胶鬲亦被认为与鱼盐交易有关。帝辛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此外,他还失民于时,长年劳师远征,影响农业生产;而以他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大量酗酒,又可能会造成粮食的大量消耗。
对于帝辛的经济举措的影响,《中国史纲要》及《中国通史》均认为:帝辛的搜刮与骄奢,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记载纣王十祀征夷方日程的部分甲骨文拓片及释文。
传世文献中有关于帝辛在黎地和渭水一带举行军事演习、讨伐有苏氏]、征讨东夷等军事行动的记载。甲骨文:和金文所反映的,则有帝辛东征“夷方”(旧释“人方”)的史实。例如“十五祀王来征夷方”[24]、“伐夷方无敄”(一说即属于十祀征夷方)等,以“帝辛十祀征夷方”为着名。
十祀征夷方
关于“十祀征夷方”的出征时间,李学勤判断,帝辛“九祀二月”时已有夷方大出侵犯的迹象,商王朝开始准备,十祀九月正式出征,该祀十二月为战事第一阶段,而十一祀正月为第二阶段。[74]《商代史》统计的时间则为250日。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战事只是一部分,此外也包括相当多的巡狩活动。
关于出征的主要区域,主要有山东和淮水流域两种说法。(另有陕西渭水流域说,但可信度相对较低)
山东说以李学勤为代表。他结合青铜器铭文,考证出征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WF;此外,他认为这次出征是在夷方侵犯商的迹象显现后着手发动的,亦即带有防御性。另有学者结合鲁北出土的盔形器等考古资料,提出帝辛的行动目的是控制该地包括海盐在内的丰富资源。也有学者指出,此类军事活动与将东夷纳入商王朝文化圈、满足帝辛的征服欲有关。
郭沫若、陈梦家、陈秉新等人则认为,本次征讨的夷方应在淮水流域(今AH一带)而非山东;董作宾曾认为伐夷方所至之地可考的都在山东,但后来也将征夷方的终点排在淮水之南。《商代史》综合考古资料,也持这种观点。[23]关于其目的,有观点认为除帝辛满足自己欲望的需要外,也与获取南方铜矿资源以及纳贡与俘虏有关。
征讨战果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帝辛承继了帝乙的战功,最终平定了夷方(据叔向语),并获得大批俘虏(据苌弘所引《大誓》),这些战争有其掠夺性的一面,但同时对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的传播(郭氏主张帝辛所征夷方位于南方淮水流域一带)以及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也都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中国史稿》也承认这些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当代出版的《商代史》等论着认为,总体看,帝乙、帝辛时期战争频仍,商虽大多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给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透支了殷商的国力,并造成国内空虚,给武王征商留下可乘之隙,埋下了商王朝灭亡的种子。
另据卢中阳等学者的观点,商政权“王畿”的控制范围是相对有限的,且其与属邦之间尚有广大的“无主荒地”乃至众多敌对方国相隔,使商的领土呈现点状分布的特征。帝辛的统治并未改变此种局面。而以此确定的王畿范围,也可与牧野之战的爆发地点及其与帝辛统治核心区的关系相应。
姜子牙兵伐崇侯虎,纣王在干什么?为何不帮崇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