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8章 尚书·虞书·益稷
作者:【先秦】佚名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1]。”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2]。”
皋陶曰:“吁!如何?”
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3],下民昏垫[4]。予乘四载[5],随山刊木[6],暨益奏庶鲜食[7]。予决九川距四海[8],浚畎浍距川[9]。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10]。懋迁有无[11],化居[12]。烝民乃粒[13],万邦作乂[14]。”
皋陶曰:“俞!师汝昌言[15]。”
注释:
[1]昌言:美言、善言,文献又或作“谠言”。《孟子·公孙丑上》:“禹闻善言则拜。”赵岐注:“《尚书》曰:禹拜谠言。”[2]思:《尚书核诂》:“亦与‘惟’同。谓与(当作‘予’)无所言,予惟日孜孜而已。”孜孜:叠音词,意谓勤敏,努力不懈。成语“孜孜不倦”即出此。[3]浩浩:叠音词,水势远大的样子。怀:包围。襄:漫上。[4]昏垫:沉没陷落。郑玄说:“昏,没也。垫,陷也。禹言洪水之时,民有没陷之害。”[5]四载:四种交通工具,舟车等等。[6]随:行走。刊:砍斫。刊木,用刀斧砍伐树木作为路标。[7]暨:和、同,介词,表示参与同一动作的人物。奏:进,这里指供给。庶:庶众。鲜:新杀的鸟兽。[8]决:疏通。九川:九州之川。距:至、到,用作使动,意思是“使……到”“使……流到(流入)”。[9]浚畎(quǎn)浍(kuài)距川:使(畎浍)流入川。浚,深挖疏通。畎浍,田间的水沟。[10]艰:本作“根”,马融说:“根生之食,谓百谷。”[11]懋迁有无:调有余补不足。懋,通“贸”,贸迁,即贸易。[12]化居:《史记·夏本纪》作“徙居”,迁移居积的货物。[13]烝民乃粒:被动句,“烝民”是受事主语。粒,王引之读为“立”,义为定,安定。《史记·夏本纪》作“定”。[14]作:开始。王引之说:“作之言‘乍’,乍者,始也。‘作’与‘乃’相对成文。”乂:治理。“万邦作乂”是被动句,“万邦”为受事主语。[15]师:江声认为当作“斯”,代词。《史记·夏本纪》引作“此”。孙星衍说:“众民乃定,万国始治,故皋陶称之为此真汝之美言也。”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1]。”
帝曰:“俞!”
禹曰:“安汝止[2],惟几惟康[3]。其弼直[4],惟动丕应[5]。徯志以昭受上帝[6],天其申命用休[7]。”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8]!”
禹曰:“俞!”
注释:
[1]在位:在位的大臣。[2]安汝止:使你的心安静。止,孔疏、蔡传都认为是“心之所止”。[3]惟:思,考虑。几:危险。康:安康。[4]弼:辅佐。直:正直。[5]惟动丕应:意谓只要你行动,天下就会大力回应。丕,程度副词,可译为“大大地”。[6]徯(xī):等待。志:德,指有德的人。以:目的连词。昭:明白。[7]其:关联副词,就、才。申:重复。休:美。[8]邻:即下文“四邻”,亲近的大臣。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1]。予欲左右有民[2],汝翼[3]。予欲宣力四方[4],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5],日、月、星辰、山、龙、华虫[6],作会[7];宗彝[8]、藻[9]、火、粉米[10]、黼[11]、黻[12]、絺绣[13],以五采彰施于五色[14],作服[15],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16],在治忽[17],以出纳五言[18],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19]。钦四邻[20]!庶顽谗说[21],若不在时[22],侯以明之[23],挞以记之[24],书用识哉[25],欲并生哉[26]!工以纳言[27],时而飏之[28],格则承之庸之[29],否则威之[30]。”
注释:
[1]股:大腿。肱:胳膊。股肱,喻指辅弼之臣。[2]有民:附音词,即“民”。“有”为词头。[3]翼:辅佐。[4]宣:用。[5]观:示,显示。象:衣服上的图纹。[6]华虫:郑玄以为是五色之虫,孔颖达以为是雉。[7]会:马郑本作“绘”。绘,画。[8]宗彝:宗庙彝器。上面刻有虎形,因此这里用以指虎。[9]藻:水草。[10]粉米:白米。[11]黼(fǔ):黑白相间像斧形的花纹。《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白与黑谓之黼。”《尔雅·释器》:“斧谓之黼。”[12]黻(fú):黑青相间的花纹。《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黑与青谓之黻。”《尔雅·释言》郭注:“黻文如两‘已’相背。”[13](chī):郑玄说:“絺读为黹。黹,紩也。”紩,缝。絺绣,缝以为绣。[14]五采:五种颜料。彰:明显。于:为,作为。《经传释词》:“于,犹‘为’也。”[15]作服:做成五个等级的礼服。[16]六律:古代有十二乐律,阴六为吕,阳六为律。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八种乐器,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17]在:考察。[18]出纳:取舍。五言: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言论。[19]后言:背后议论。[20]四邻:郑玄曰:“左辅、右弼、前疑、后丞。”都是天子所亲近的臣子。[21]顽:愚蠢。谗:《庄子·渔父》:“好言人之恶谓之谗。”[22]在:察。时:代词,通“是”,指肱股耳目。[23]侯以明之:侯,箭靶,这里指用箭射靶。明,勉。古代不贤的人不能参加射侯,所以射侯之礼可以勉励人。[24]挞:扑打。记:警戒。孙诒让读为“誋”。《说文》:“誋,诫也。”[25]用:目的连词,与“以”互文。识(zhì):记。[26]生:上进。《说文》:“生,进也。”[27]工:官。纳:采纳。[28]时:善。飏:宣扬。[29]格:正,正确。承:进。庸:用。[30]威:惩罚。
第128章 尚书·虞书·益稷
禹曰:“俞哉[1]!帝,光天之下[2],至于海隅苍生[3],万邦黎献[4],共惟帝臣[5],惟帝时举[6]。敷纳以言,明庶以功[7],车服以庸[8]。谁敢不让,敢不敬应[9]?帝不时敷[10],同,日奏,罔功。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11],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12],罔水行舟[13]。朋淫于家[14],用殄厥世[15]。予创若时[16],娶于涂山[17],辛壬癸甲[18]。启呱呱而泣[19],予弗子[20],惟荒度土功[21]。弼成五服[22],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23],外薄四海[24],咸建五长[25],各迪有功[26],苗顽弗即功[27],帝其念哉!”
注释:
[1]哉:语气词,表示一种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赞美语气。[2]光:广。熹平石经《尚书》残石有“俞哉帝横天之下至”八字,可知今文《尚书》“光”一作“横”。[3]隅:边隅。苍生:民众。[4]黎:众。献:贤。[5]惟:是。孔传:“万国众贤,共为帝臣。”《玉篇》:“惟,为也。”[6]时:善,这里为情态副词,善于。[7]明:情态副词,可译为“清楚地”“明白地”。庶:章太炎读为度,考察。[8]以:目的连词。庸:劳,功劳。[9]敬:表敬副词。应:应承。[10]时:善。敷:分别。[11]惟慢游是好:宾语前置句,即“惟好慢游”。下句“傲虐是作”也是宾语前置句,承前句“惟慢游是好”,“惟”省略。虐,通“谑”,戏谑。《尚书易解》:“惟为傲谑也。”[12]罔:无论。頟(é):蔡传:“不休息之状”。一作“鄂鄂”。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今文作‘鄂鄂’。《潜夫论·断讼》篇云:‘昼夜鄂鄂,慢游是好。’”熹平石经《尚书》残石有“鄂罔水舟行风淫于家”九字,可以证明确实有今文本作“鄂鄂”。“鄂鄂”也可指坚持己见,直言争辩。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史记·赵世家》:“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这里则指坚持作乐,没完没了。《潜夫论》也用此义。[13]罔水行舟:洪水已平,仍然乘舟遨游。[14]朋:群。一说“朋”读为“风”,放纵之谓(《尚书核诂》)。[15]用:因此,因果连词。殄:灭绝。世:父子相继。[16]创:伤。时:是,代词。[17]涂山:国名。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诸侯处。具体地点说法不一:一指今安徽蚌埠西淮河南岸,又名当涂山,与荆山隔淮相对;一指今浙江绍兴西北;一指今重庆东,俗名真武山;或以浙江绍兴西北为是。[18]辛壬癸甲:从辛日到甲日,共四天。孔传:“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19]启:禹的儿子。《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呱呱:叠音情态副词,用以描摹小儿哭泣的声音。而:连词,表修饰关系。[20]子:爱护。《礼记·中庸》:“子庶民也。”郑玄注:“子,犹爱也。”[21]惟: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唯一性。荒:忙碌。“荒”通“芒”,“芒”又通“忙”,孙星衍说。度:考虑。土功:治理水土的事。[22]弼:重新。《尔雅·释诂》:“弼,重也。”成:确定。《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韦昭注:“成,定也。”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23]有:通“又”,专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师:二千五百人。[24]薄:靠近。[25]咸:都。五长:五国之长。《礼记·王制》:“五国以为属,属有长。”[26]迪:引导。有功:附音词,工作,事情。有,词头。《尚书易解》:“有功,谓工作。”[27]苗:三苗,古部族名。顽:顽凶。即功:接受工作。
帝曰:“迪朕德[1],时乃功[2],惟叙[3]。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4],惟明[5]。”
注释:
[1]迪:开导,教导。[2]时:依时。[3]惟:宜,应当。叙:顺从。[4]象刑:在器物上刻画刑罚的图像,以示警戒。参《舜典》“象以典刑”。[5]惟:宜,应当。明:成。“惟明”是被动句,施动者承前“皋陶”省略,受动者亦承前省略,当为“三苗的事”。
第一段,记录舜和禹、皋陶讨论政事。
夔曰[1]:“戛击鸣球[2]、搏拊[3]、琴、瑟,以咏。”祖考来格[4],虞宾在位[5],群后德让[6]。下管鼗鼓[7],合止柷敔[8],笙镛以间[9]。鸟兽跄跄[10],《箫韶》九成[11],凤皇来仪[12]。
夔曰:“於[13]!予击石拊石[14],百兽率舞,庶尹允谐[15]。”
第128章 尚书·虞书·益稷
注释:
[1]夔(kuí):人名,舜的乐官。[2]戛(jiá):敲击。鸣球:玉磬。[3]搏拊:“搏”“拊”上古分属帮母、滂母,邻纽相通。双声联绵词,指一种外面用皮革制作、里面装满糠的打击乐器。郑玄说:“搏拊以韦为之,装之以糠,所以节乐。”又名“拊搏”“拊革”“拊膈”“搏膈”等。[4]祖考:祖考之神。格:至,降临。[5]虞宾:虞舜的宾客,指前代的后裔来做舜的宾客。[6]群后:众诸侯之君。德:《说文》:“升也。”升堂。让:揖让。宾主相间时的一种礼仪。[7]下:堂下。郑玄说:“已上皆宗庙堂上之乐所感也。‘下管’以下言舜庙堂下之乐,故言下也。”管:管乐。鼗(táo):一种小鼓。[8]合止:合乐和止乐。柷(zhù):一种打击乐器,乐曲开始时,先敲击柷。敔(yǔ):一种打击乐器,乐曲结束时敲击敔。[9]笙:一种管乐器。镛:大钟。[10]跄跄:叠音动词,跳动,指扮演飞禽走兽的人跄跄而舞。[11]《箫韶》:舜时的乐曲名。九成:郑玄说:“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必变更奏。若乐九变,人鬼可得而礼。”意思是演奏乐曲,每曲一终,要变更九次才结束。[12]凤皇来仪:扮演凤凰的舞队出来跳舞。仪,与“来”义近同。《方言》:“仪、(彳+各),来也。陈、颍水之间曰仪,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彳+各),或谓之怀。”王念孙手校《〈方言〉疏证》于天头墨批:“《尚书》曰:‘凤凰来仪。’仪亦来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解者皆失之。”(见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13]於(wū):叹词,表示赞美的语气。[14]拊:轻轻地敲击。石:石磬。[15]尹:正,官长。允:句中语气助词。谐:通“偕”,偕同。
第二段,记录了庙堂乐舞的盛况。
帝庸作歌[1]。曰:“敕天之命[2],惟时惟几[3]。”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4]!”
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5]:“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6],钦哉!屡省乃成[7],钦哉!”乃赓载歌曰[8]:“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9]!股肱惰哉!万事堕哉[10]!”
帝拜曰:“俞,往钦哉[11]!”
注释:
[1]庸:因,因此。[2]敕:劳,勤劳。《尔雅·释诂》:“敕,劳也。”[3]时:通“是”,代词。几:将近,接近。见《尚书易解》。[4]工:通“功”,事情。熙:兴盛。[5]拜手:古代一种跪拜礼,双膝下跪,两手拱合齐心,俯首到手。稽首:古代的最敬跪拜礼,双膝下跪,叩头到地。飏:《史记·夏本纪》作“扬”,继续。[6]乃:你的。宪:法度。[7]省(xǐng):省察。[8]赓:情态副词,继续。《尚书今古文注疏》:“赓者,《释诂》云:‘续也。’《说文》以为‘续’古文。”[9]丛脞:细碎,烦琐。[10]堕:败坏,荒废。[11]往:自今以后。钦:敬,引申为谨慎。
第三段,记录舜和皋陶吟诗唱和,互相勉励。
点评:
益,又称伯益、柏翳,舜时东夷部族首领,掌管山林,《舜典》篇有载。相传益佐禹治水有功。据《史记·秦本纪》,益即秦之先祖大费。“(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稷,也称后稷,舜时担任农官,《舜典》篇有载。稷是周之先祖,相传他出生后被遗弃,故又名弃。其事见《诗经·大雅·生民》与《史记·周本纪》。
本篇主要记载舜与禹的对话,篇名却叫作“益稷”,对此,孔传解释说:“禹称其人,因以名篇。”这是指本篇中大禹所说的话中有“暨益奏庶鲜食”“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提及益、稷。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禹称其二人,二人佐禹有功,因以此二人名篇。既美大禹,亦所以彰此二人之功也。禹先言‘暨益’,故‘益’在‘稷’上。”
本篇今文《尚书》合于《皋陶谟》。“帝曰:来,禹!汝亦昌言”,实与上篇文末贯通无碍,可接上篇连读。然本书仍依孔传古文《尚书》单列为一篇。
《皋陶谟》《益稷》和《尧典》《舜典》可能取材于同一原始材料,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和《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仅两字之差。《皋陶谟》《益稷》是《尧典》《舜典》的重要补充。有些或许就是同一件事,一前一后。例如,上古中国曾经经历过一段大洪水时期。《尧典》篇中尧就为洪水肆虐而忧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这场洪水从尧时一直持续到禹时,《诗经·商颂·长发》有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益稷》记载更为具体。《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也均有记载。研究表明,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我国气候处于温暖湿润期,降雨较多,洪水也较多,文献记载大致可信。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的文学母题皆有史实基础,诸如,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始祖创世传说、鲧禹治水故事。
《益稷》开篇陈述禹的治水功绩,尤其强调民生的重要性。禹治水前,“下民昏垫”;治水之后,“烝民乃粒”。治水对于“安民”具有重大意义。大禹治水的方式,主要是采用疏导法。此前,禹的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原因是“鲧陻洪水”,即采用堵塞的方法。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大禹疏通九州河流,疏通田间水沟,使它们彼此沟通,今天治水仍然主要采取这种方法。历代政治家还推此及彼,提倡治国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广开言路。《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益稷》记叙祭祀乐舞,写得声情并茂,如临其境。夔说:“敲起玉磬,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先祖、先父的灵魂降临了,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合乐敲着柷,止乐敲着敔,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演奏了九次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出来表演了。夔说:“唉!我有轻有重地敲击着石磬,扮演百兽的舞队跳起舞来,各位也和着乐曲一起跳起来吧!”《益稷》记叙祭祀乐舞与《诗经·商颂·那》记叙祭祀乐舞相似。《那》中的乐器完全同于《益稷》的乐器。《益稷》的“鼗鼓”同于《那》“置我鞉鼓”中的“鞉鼓”,《益稷》中的“球”同于《那》中的“磬”,孔颖达解释“戛击鸣球”的“球”为“玉磬”,《益稷》中“管”同于《那》“嚖嚖管声”之“管”,《益稷》中“镛”亦即《那》“庸鼓有”中之“庸”。《益稷》与《那》祭祀乐舞的功能也相同。《毛诗序》认为:“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经》里的《颂》诗总是用乐舞的形式来表现圣王的“成功”,从而告于神明的。《益稷》亦如是。
《益稷》还描写了人们扮演百兽跳舞的盛况,这表明上古确实存在扮演动物跳舞的现象。《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有学者认为,扮演动物起舞具有巫术性质,目的是娱神媚神,希望求得神灵的庇佑。《益稷》的相关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先民的图腾崇拜和远古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