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8章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颜爱卿,你继续上奏你所调查到的人才吧。”朱允炆道。
颜子瑜道:“是。臣第三个要举荐的乃是前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已故岐阳王李文忠之孙?”
“是。”
“东瀛一战时,他不是被皇爷爷贬为庶人,流放边疆了吗?”
“是啊,他被贬至今也有一二十年了,而当初他之所以被贬,和斌王关系很大。
和齐泰、黄子澄一样,李景隆向来对斌王也意见不小,这样的人最适合此时的朝堂,只要让他坐上高位,他必然对斌王一党死咬着不放。
而且李景隆本身并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作为岐阳王李文忠的嫡长子,他的带兵能力在二代中十分突出。
且岐阳王李文忠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在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等人之下,若李景隆回归,便可分走相当一部分军心,达到制衡蓝玉、常茂等人的目的。”
朱允炆连连鼓掌:“好,这个人选选的好,那便传朕的旨意,免去李景隆一切处罚,恢复其曹国公爵位,并着其担任骑军都督府右都督。”
颜子瑜继续道:“第四人是方孝孺,此人在士林中的名声就不必臣说了,皇上比臣还要清楚,如果把他笼络过来了,天下士子之心便最起码有一半会站在皇上这边。
而他虽然是宋濂弟子,斌王的师兄,但多年来二人并不亲近,斌王甚至对他颇为疏远,似乎是有些嫌弃。
因此,也无需担心他会偏帮斌王,若是其能够狠下心来,说不定还是对付斌王的一个最佳人选。”
朱允炆点头:“方先生的文才,朕幼年时便心向往之了,可以,着其接任礼部尚书之职。”
颜子瑜张了张嘴,有心告知礼部尚书现在是宋璲在当,而宋璲是宋濂之子,更是之前举荐方孝孺当官的恩人。
但颜子瑜又担心皇帝心里有数,是故意这么安排,若是贸然开口,会惹皇帝不快,左思右想后,还是选择了闭嘴。
“爱卿,接着说啊?”
“是。微臣认为第五个值得一用的人乃是仁义侯。”
朱允炆愣了下:“仁义侯?大明有这么位侯爵吗?”
颜子瑜介绍道:“仁义侯乃是二十余年前主动投靠大明的琉球国的三国王之一,原来的爵位是中山王,后太宗文皇帝命斌王去谈判,将一国公、二国侯三个爵位分给了三王,仁义侯当时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王,但被斌王算计,只当了个国侯,因此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朱允炆了然道:“如此说来,这也是一个注定不会跟皇叔站到一起的人,那就也提拔他出来做事吧,你有何建议?”
颜子瑜道:“当年仁义侯就年纪很大了,早在十余年前,他已然抱憾而终,如今的仁义侯是其长子。”
“长子也行啊,父债子偿,父仇子报嘛,只要他能帮朕对付皇叔及其党羽,朕照样肯用。”
“是。第二任仁义侯早年间曾在中山国负责训练和率领水军,颇通水战。
只不过其乃是归化之臣,地位尴尬,不适合带兵,因此空有一身本领和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
若皇上要用他,臣建议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则其必然感激不尽,赴汤蹈火。”
朱允炆笑道:“那不是正好嘛,着其接任水军都督府右都督,领上将军衔。”
“是,皇上英明。”
朱允炆掰着手指头算了下:“加上这五人,朕手底下得用的重臣足有一二十人了,有尔等辅助,何愁大事不成?等你们陆续取代皇兄手下的重臣,朕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伍超风至今还记恨朱七牛先前把他捉拿捆绑的仇,趁机问道:“皇上,所谓治水先治源,我等固然可以陆续取代斌王一党的那些重臣,可最关键的还是斌王,不知我等该如何对待他?是否要搜寻一下他的罪证,将其彻底打倒?”
朱允炆犹豫了片刻,眼神不断变换,最终摇了摇头:“不必了,皇叔为大明鞠躬尽瘁,立功无数,他该有个好的结局,且让他在一旁看着吧。
我们这些曾经被他看不起的人,就一起好好打起精神,做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旁枝末节的事就别拿来分心了!”
“是。”
……
斌王府,刚一回来,朱七牛立刻在书房里一连写下了好些份纸条,每个纸条上都是相同的一个字——退。
命人将其依次送去交给万三重、周光、余钱、孟毓崇等人,朱七牛又亲自将书房里有关政务的公文、书籍等全部收了起来。
如此,书房可就只是书房了。
“累了这么久,终于可以歇一歇,静看云卷云舒了!”斜眯了一眼院中某处灌木丛,朱七牛伸着懒腰说道。
往院中树下的躺椅上一躺,朱七牛在脑海中思索起了跟朱允炆的对话。
“看得出来,允文很想做出些事业来,证明自己不是个庸人,也证明他皇兄没看错人。”
“但是嘛,他未免过于天真和纸上谈兵了,话术也太差。”
“这样的性格放在一个王爷身上,倒是可爱,可放在一个皇帝身上,却只会显得可笑。”
“让我效忠,想法本没错,也不是一定就做不到,若他愿意自断一两根手指,再好好去雄英的坟前跪着赔罪,百般恳求,我还真就不介意让他多做几年皇帝。”
“可惜啊,他只想单靠嘴遁达到目的,掩耳盗铃,未免幼稚,说到底他终究只适合当一个闲云野鹤、谈诗论道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