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第八章 牛氏风箱

书名: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字数:2675 更新时间:2024-10-11 11:08:37

牛弘的运气还真不错。登基快一个月了,天下基本太平。

唯一有战事的是关中三辅地区。去年春夏之交,东羌与先零羌攻入关中。正在帝国准备调兵遣将征剿时,羌人竟进攻三辅地区,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羌人攻入三辅,是大汉帝国不能容忍的。朝廷上下原来的主和派全部没了声音,连一向主张对羌人安抚为主的六十六岁的老将,凉州三明之一的护凶奴中郎将张奂也主动请战。桓帝派张奂率军清剿。

最近传来战报,张奂率领的帝国大军,全线击溃羌骑,把入寇羌人赶出关中。还派司马尹端、董卓二人率军出关中围剿叛乱的那几个羌族部落。

消息传到洛阳,军民等喜上眉稍,奔走相告。

朝会上,太尉周景的一番奏辞却暴露出帝国官僚中,山东士人与山西士人的矛盾。太尉奏曰:“羌人丧心病狂,自取灭亡。此番大胜,实乃陛下洪福齐天。”

把坐在龙椅上的牛弘听得完全不是味。心想,军国大事也是你用来拍马屁的吗?人家六七十岁的人了,还在为大汉帝国出征打仗。现在打了胜仗,你连夸奖的话都不愿意说。硬是把功劳归到八杆子打不着的自己头上。看样子帝国边疆地区的空心化与山西人士被压制也有关系。

朝会上目前还没有牛弘说话的份,太后还在旁边坐着呢。牛弘立足未稳,不想节外生枝,但脸上已是不悦。心里却把张奂记住了,帝国难得的良将啊!

下午,在太傅给牛弘授课期间,牛弘与太傅谈起这事。

太傅说:“山西士人,大多军功出身,手握重兵。要是山西士人得势,帝国政局不稳”。

对太傅这种说法,牛弘不以为然。在边境经济箫条,又多战乱的情况下,山西人士以军功出仕多一点是很正常的。具体官吏升迁和管理属于术,帝国的大政方针是道,术必须为道服务。

牛弘现在还不想与太傅深入讨论这一议题,太傅这种想法很有可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毕竟目前帝国的经济重心在山东,山东士人在朝中得势也在情理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分析,牛弘认为制约大汉帝国强盛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钢铁。中国的冶铁技术起步较早,从最初的利用多孔铁矿石还原成海棉铁打造铁器,到筑高炉冶铁,高炉技术已非常接近于现代,相当先进。

在炼钢技术上也已经入门,可以通过高温炒铁把既硬又脆的生铁炼制成具有良好塑性和韧性的低碳钢。初期冶铁用的碳用的是木碳,需要用硬质原木烧制,这大大制约了冶铁的产量。后来发现用煤同样可以冶铁,才使冶铁的产量上了一个台阶。南方的冶铁用木碳,北方的冶铁用煤,形成了南碳北煤的冶铁格局。

用煤冶铁有个很大的问题,在冶炼过程中煤中含有的硫大部分进入铁中。硫在钢铁中属于有害元素,高含硫的钢铁很脆。一般炼钢只需要脱碳,而高硫铁炼钢不仅要脱碳,还需要脱硫。脱硫比脱碳困难得多。所谓的“百炼钢”就是经过反覆脱硫,把硫对钢的有害影响降低。

炼制的不易使的钢的价格昂贵。钢主要被用来打造刀、剑、铠甲一类的兵器,帝国的自耕农和小地主买不起钢制农具,只能买一些用铁浇注的铁制农具。

制约冶铁产量的最大因素是向高炉内鼓风。炼铁过程需要大量的空气(严格来说是空气中的氧气),而且需要气流有一定的压力和穿透力。否则冶铁炉就做不大,单台高炉的产量很小。

为了获得一定压力的气流,冶铁过程中早已采用了皮囊鼓风技术,用人力开合皮囊向冶铁炉内输送空气。其缺点是送气量太少。于是匠人们开始考虑使用畜力,用马拉驱动成排的皮囊向炉内鼓风,这一技术称为“马排”。最大的“马排”曾用一百匹马拉动,但因传动效率低,一台高炉一天的冶铁量只有几百斤。

建武七年(31年),帝国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不仅具备了现代水轮机的雏形,而且而发明了把旋转运动转变成往复运动的机械。鼓风效率提高了三倍,使得冶铁高炉可以做得更大。旋转运动与往复运动的转换机构是蒸汽机的核心技术之一,可能是帝国这项技术传到了欧洲,才让英国人一千五百年后发明了蒸汽机。要不然,英国人的蒸汽机是无论如何也转不起来的。

现在帝国在荥阳的官营冶铁作坊里,有两台大型冶铁高炉。一台炉子的最大日出铁量可以达到三千多斤。帝国其它地方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官营或私营冶铁作坊。但相对帝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实际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对牛弘来说,设计离心式鼓风机、蒸汽机乃甚至蒸汽汽轮机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帝国的钢铁加工却处于原始的农业文明时代,只有铸造和手工锻造,根本没有能力做出现代机器。

木制风箱!牛弘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是八百年后才会出现的技术。与皮囊相比,木制风箱不仅效率高得多,而且压力和穿透力也大得多。使用范围也广,不仅可用在各类作坊的炉子上,甚至皇宫和百姓家里做饭的炉子上也可以用。

说干就干,牛弘找来帛纸和笔,画风箱的结构图。还分别画出箱体、活塞板、鼓风道和风口、进风和鼓风活门、双联推拉杆和手把,并标上了尺寸。

第二天张让一来,牛弘就把他喊了过来。

“张让,皇宫里有没有木工作坊?”

“有的,陛下”,张让回道,“要不要小的把木匠喊过来见陛下?”

“不用,领朕过去。”

皇宫的木工作坊在内宫的北边宫墙旁,主要负责制造和修理皇宫内的家具。一进入木工作坊,看到五个木匠都在忙着各自手上的活计。

“眼瞎了,陛下驾到!”张让可能是木匠没看到他,心理不舒服。

“小的该死,望陛下恕罪”,张让的喊声把五个木匠惊得腿打哆嗦,赶紧放下手头上的活,齐刷刷地跪在牛弘面前。

“起来吧。”牛弘说道,“谁是你们领头的?”

一个看上去有点木纳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

“今天朕让你们做一个机关”,边说边拿出了帛纸,给木匠头解释了一遍。

“听懂了吗?”牛弘问道。

谁知那木匠头又跪下了,“小的该死,小的看不懂陛下写的尺寸”。

牛弘看了一下帛纸,笑了。牛弘不经意用阿拉伯数字标的尺寸,帝国的木匠能看懂反而是怪事。牛弘对诸如一尺二寸三分之类的数字看着就头疼,下决心以后要在帝国推广阿拉伯数字。

接下来,牛弘花了老半天才把全部数值换算过来。

“陛下放心,小的肯定能做好。”皇宫里的木匠技术肯定是顶尖的,做个风箱肯定不在话下。

建宁元年二月十八日,也就是第二天,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牛弘穿越后第一项实用技术问世了。一大早,那木匠头与另一位木匠抬着风箱来到了建章宫。

牛弘看着那风箱,有点吃惊。这哪儿是实用器具,简直是一件工艺品。用料考究,接榫严丝合缝,表面还全部抛光打腊。用手推拉了一下手把,松紧适宜,伴随活门“啪、啪”的切换声,出风口传来了“呼、呼”的鼓风声。满分!牛弘心里赞叹道。

“做得真不错,有赏”牛弘给了木匠每人两个赏钱。木匠谢了赏就走了。

小刘江觉得这玩意儿挺新奇,这看看,那摸摸。

“这机关叫什么呀?”小刘江问道。

“牛氏风箱”!牛弘这一声算是给风箱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