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第198章 因赂撤军(4)

书名: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字数:2705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45

华元见状,猜想荀林父已经有所动摇,只是还在固守之前的约定而已。于是,他又进一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荀将军,晋国是无可争议的中原霸主,中原小国,谁不唯晋国马首是瞻?我国内乱,虽有弑君之实,却是为百姓谋福的无奈之举。荀将军既知内情,何不公诸于众,让诸侯解除对宋国的误会。得知真相后,相信他们一定会认同宋国的所作所为。”

“兵者,凶器也。一国出兵,必是举全国之力,劳民伤财。晋国尚且如此,其余小国,因兵积弱的更是不在少数。如能避免战事,岂不是造福贵国和各诸侯国的好事一桩?”

“华将军所言极是。战事是能避则避,以免伤了和气又伤财。”荀林父越发犹豫。虽说晋国要借此扬霸主的威风,可是宋国确实没有因立新君内乱,强硬要打,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眼看时机成熟,华元吩咐随从将携带的金帛礼物一一抬出。“当然,贵国虽未征战,毕竟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为宋国一事让贵国辛劳,实在过意不去。小小礼物,犒劳军士,还望将军笑纳。”

动之以情,再加晓之以利,荀林父的思想斗争更激烈了。如果说此番要达到扬晋国国威,中原各国已经收到风声,知道四国联合出兵,这一层目的已经达成。

宋国新君已立,且还受国人拥护。就算把宋军打赢,难道要逼新君退位?此人是先君之弟,虽是庶弟,也是宋成公的儿子。要说资格也符合,而且才华过人,上下皆服。将他逼退,要立谁为新君?这个恐怕不是晋国能插手的吧?如果宋国屈服,请晋国决定人选,他们对宋国内政不熟,如何区分贤愚?

打仗难免伤亡,打赢了又不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打还不如不打好。相信联军应该不会有意见。何必去做无益的牺牲呢?

荀林父看向华元,笑道:“贵国如此深情厚谊,在下就替将士们收下了。多谢贵国君主的体恤,我们不日便会班师回国。请转达贵国君主,不必为此忧心。”

华元得到确信,欢喜归去。一场从天而降的大难,转眼间烟消云散。内乱之后,宋国正需时间休整。避开战事,可说是争取到了难得的安定的外部环境。

荀林父立刻派人通知三国,停止攻宋。既然晋国已经同意宋国的求和,三国只能各自引兵归国。

陈、卫两国,乖乖听令,不敢追问原因。

郑国则不然。郑国国君穆公亲率大军,助晋伐宋。此时,他们已到宋国边境,只等晋国发出号令,便要发起进攻。听闻晋国主将荀林父单方面决定与宋议和,郑穆公气愤不过,冲到晋军营地,与荀林父当面对质。

“荀将军,贵国与郑、陈、卫三国约好,一起出兵伐宋,为何突然决定撤军?”郑穆公已近爆发边缘,勉强按捺住脾气。

“宋国已派人来,说是新君深孚众望,礼贤下士,仁慈宽厚,的确是合适的国君人选。既然如此,何必要兵戈相向?和平解决岂不更好?”郑穆公语气不善,荀林父赶紧解释。

“荀将军难道忘了,当初贵国向三国发出出兵邀请时的措辞了吗?”荀林父说得轻描淡写,郑穆公只得耐心解释:“宋国纵容宫室袭杀君主,祸乱朝纲,败坏礼法。务要清除反贼,维护宗法纲纪,祖宗遗训。以儆效尤。”

“当时的确是抱定此目的而来。可是,宋国先君无道,国人不附也是事实。作战要应时而变,不能墨守成规。”郑穆公搬出动员令,荀林父不得不耐心与他周旋。“动员时,真相未明。经来使陈情,既有贤君在位,何必一定要战?”

“郑国与晋国,同为姬姓之后。血缘相近,地理相连。晋国身为中原表率,号令诸侯,自当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可是,贵国主将要议和,却不与盟国商议。行事一意孤行,岂是盟友相处之道?”郑穆公越说越激动,“荀将军说,宋国已觅得贤主。将军可曾亲眼目睹其为人处世得体,治国有方?一切不过仅凭对方使臣的一面之辞而已。”

“对方既是来求和,定会将新君之好添油加醋,为他锦上添花。如何能信?再者,抛开宋国国君的真实面目不说,此番联军行动意在让天下觊觎君位者悬崖勒马。旨在维护祖宗定下的宗法礼制,警示后人,遵循嫡庶亲疏。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宋国国君的面目还未得见,便要撤军,如何警示后来者?”

“此番出兵,一共四国参与。出兵之初,便为天下所知。出兵之时还言之凿凿,说要讨伐逆贼。如今突然撤退,天下乱臣贼子,岂不贻笑大方?随便派个使者来抵毁前任,粉饰太平,说新君是人心所向,就能免除弑君夺位的罪行了?”

郑穆公彻底火了。荀林父说了半天,尽是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话,实在让人生气。一会说出兵,一会说撤军,晋国是把诸侯国当猴耍?

“是在下的错。没能及时与君主商议,还请君主恕罪。”荀林父见解释不通,耐心慢慢被磨光,火气渐渐上来。只得直接撂话:“只是,议和之事已成定局,陈、卫两国皆已退兵,恐怕再难更改。”

荀林父的言外之意即是,此事已经定了,你就别多费口舌了。其他两国已经打道回府,就剩你一家,难道你想自己去打?

郑穆公气得胸口起伏,呼吸急促,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挤出几句,“寡人明白了,事情已成定局,此番争辩不过是枉作小人而已。但是,寡人要让荀将军明白,我们之所以愿意追随贵国,是因为贵国曾经承诺过,要尽心维护王室威严,匡扶正义。”

“身处大国夹缝,小国生存不易。纵然如此,鼓声一响便集结军队出征,鸣金收兵则撤军返家。一进一退,皆是代表国家意志。今日众盟友既然同意一起行动,必是怀着寻求公正,驱除邪恶的使命。绝非随随便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大王此番亲征的确辛苦,受累了。”荀林父听出了郑穆公话中的深意。可是,已经答应宋国,不能再有反覆。况且又收了人家的礼物,拿人手短,只能硬着头皮,装模作样的宽慰郑穆公。

“既然荀将军心意已决,寡人不再多言,告辞。”郑穆公再看不得荀林父惺惺作态的样子,拂袖离去。

其实,在两人论理之前,郑穆公已经获悉,议和时,宋国曾送给荀林父厚礼,还美其名曰是犒劳晋国军士。其实说白了,大部分应该都进了荀林父的口袋。郑穆公之所以没戳穿,是为了顾及晋国身为盟主的面子。

回国之后,一想到被晋国这么呼来喝去,郑穆公就越觉得生气。冷静下来分析当下的形势——

楚国新君,灭庸一战,威震诸侯。想必将来定要征战中原,图谋霸业。一旦征战,必有郑国效力之处。与强楚交好,定能庇护郑国。

反观晋国,主将贪图贿赂,为小利而弃大义,实在令人心寒。看来,晋国霸业维持不久,将来必定会被楚国超越。

两相权衡,郑穆公做出决策——投靠楚国,脱离晋国。

在夹缝中生存的各小诸侯,没有办法自立。大国争霸,他们必须抱强弃弱,才能勉强维持。郑国虽为中原小霸,却因身处晋楚两国之间,不得不扮演反覆无常,投机取巧的角色。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

郑穆公洞察到楚国崛起的萌芽,却忘记了,一个大国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与之对应,一个霸业已存二十年的大国,就算要倒下,也非瞬间坍塌。

形势还没明朗,他就着急与楚国交好结盟,势必得罪晋国。得罪的后果,来得如此之快,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