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第200章 收礼休战(2)

书名: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字数:2690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45

晋国执政在上,

听闻贵国将要召集陈、卫、宋、蔡、许、曹等国举行会盟。同为姬姓后裔,我国却未收到邀请,似乎便要缺席盛会,深感遗憾不安。

从前,无论是诸侯集会,或是联合出兵讨伐不义,只要贵国一声号令,郑国总是一呼百应,身先士卒,从来不敢推辞。

寡君即位三年,便召蔡侯一道事奉贵国。九月,蔡侯来到敝邑,邀请寡君前去贵国。正逢侯宣多之乱,只能推迟行期。到了十一月,刚消灭侯宣多,寡君就随蔡侯向执事朝觐。

十二年六月,陈国与楚结盟,归生辅佐太子夷,劝其改投贵国。为此,特去朝见贵国君主,为之斡旋。十四年七月,寡君朝见贵国君主,专为陈国与贵国结盟之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前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八月,寡君又前去朝见贵国君主。

陈、蔡两国紧挨楚国,却不敢对晋有二心,全赖我国不遗余力的努力撮合。我国不仅带头事奉贵国,还在贵国与诸侯国之间穿针引线,促成结盟。心向晋国,为晋分忧之真心可鉴。我国如此尽心事奉贵国,为何还不能免于祸患呢?

寡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两次朝见贵国现任君主。太子夷和几位重臣也相继到过绛城,拜见贵国君臣。郑国虽是小国,对贵国的忠心不二,诚意十足,恐怕少有诸侯国能匹敌。

今年春,贵国号召诸侯讨伐宋国不义。郑国第一时间响应,并由寡君率军亲征。我国对贵国之殷殷情意,专一追随,有史可查,有据可考。

此次,贵国之所以不向我国发出邀请,乃是己方有错在先——我国与楚国结盟,背叛贵国。

执事可知,为何如此?攻打宋国时,贵国主将收受宋国礼物,私下决定与宋议和。寡君曾与其会面,据理力争。执意要攻打宋国,杀去乱臣贼子,方可显示彰显公义,维护宗室礼法。谁知他一意孤行,对寡君的劝谏置之不理。

常人来看,郑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反覆无常,毫无信义可言。可知实在是身不由己?中原争霸,大国动武,小国遭殃。郑国身处要塞,更是首当其冲。为求领土完整,百姓平安,只得见风使舵,附强弃弱。

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坚持追随保护弱国,力挺王室,维护法理正义的大国,而非因小利便将盟友抛置一边的贪婪自私者。公道自在人心。长此以往,相信其它诸侯国也会心生异想,难以苟同。

我国是周天子分封的同姓国。先君庄公曾以雄才大略,一度引领郑国称霸诸侯。还因护卫天子立下汗马功劳。一时之间,赢得各国尊重,何等风光!无奈国运凋零,天意人心,瞬间转折。如今只能靠依附强者延续国祚,期间苦楚失意,难以具表。

势易时变,各国亦然。祈望贵国霸业绵长,统领诸侯之余,多体谅身为小国的无助煎熬。小国一片诚心,但求大国包容体恤。

怀揣一腔热忱善意,寡君请求与贵国国君会面,澄清误会,不料却遭到拒绝。贵国的理由是——没能让贵国称心如意。敝邑如此诚心都不能令贵国满意,除了等待灭亡,再也无能为力。

古人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相事奉;如果不能以德相待,小国就会像麋鹿,狂奔走险,慌不择路。

贵国的要求无休止,我国实在无法跟随。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邑全部士兵在鯈地等待。该怎么办,听凭执事之命!

我先君文公二年六月二十日,曾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某一日,为齐国进攻蔡国,最终也与楚国讲和。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选择屈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大国如果不加谅解,我们也无处可逃,只得任由贵国发落。

郑国执政子家上

臾骈和郤缺都读完了,却没有叫赵盾。

他们也被信中披露的内幕惊到。不是说与其余三国商定之后,决定一起撤军的吗?为什么郑国的来信却是……?身为周天子后裔,郑国的来信,行文措辞如此谦卑无助,无非就是惧怕晋国以背叛之名,联合诸侯讨伐。在晋楚之间摇摆,何尝不是委曲求全?

晋国身为霸主,竟让自己的盟国如此低声下气,可见今次的作为,实在是伤透了盟国的心。目前只有郑国拍案而起,其余小国可能都默默忍受了。那么下一步呢?一旦楚国崛起,这些口服心不服的小国,必定纷纷倒戈。到那时,晋国该何去何从?

两人终于能体会赵盾的心情:气愤难挡和内疚自责,以及对晋国霸业的深深担忧。

“两位都把信看完了?”赵盾转身坐下,脸色已经恢复正常。

“看完了。”两人异口同声。

“荀林父所为,两位如何看待?”赵盾也不含糊,直接把让他最火大的地方挑出来问。

“对宋之战,本意是讨伐弑君夺位者,为本国百姓解决疾苦。再者,还要扶立贤名君主执掌朝政。按照荀将军所报,如果宋国新君的确如他所说的贤能服众,主张议和便是务实之举。”郤缺说道。

“请恕臾某不敢苟同。”臾骈不以为然,“作为霸主,自当扶弱济困,号令诸侯,朝贡天子,坚守宗法礼仪。如若不然,岂不成了助长邪恶的罪魁祸首?”

“请容在下啰嗦几句,臾将军的看法或许会有改变。”郤缺补充道:“就算要和,荀将军也有错。”

“第一,就算是和,也要和其余三国主将共同商议之后,再做决定。这是对盟国最基本的尊重。”

“第二,就算是和,也不能仅凭宋国使者的一面之辞,就认定宋国新君已经具备资格担任国君。即便三国都同意讲和,也应发兵赶往宋国,见过宋国新君。同时,将弑君一干人带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真相。

无论如何,参与弑君者必定要处置。至于新君,如果并未参与,其身份合法,才干人品又能令人信服,则可继任君主。如果参与,宋国公室人才济济,总能找到合适的继位者,未必非此君不可。”

“最严重最恶劣的就是——”赵盾咬牙切齿的说道:“万万不该收受宋国的礼物,再接受议和。不收礼则议和,可以说是独断专行,目中无人。收了礼物,便是贪图贿赂,见小利忘大义。晋国沦为势利小国。利用盟国的信任,趁机聚敛财富,恃强凌弱,为世人唾弃。”

赵盾说得痛心疾首,义愤填膺,额头青筋跳动。身为中军佐,荀林父的地位仅在赵盾一人之下。再者,他出身名门,并不缺少珍宝珠玉。赵盾实在想不明白,何至于要贪图这些蝇头小利?

荀林父的祖父荀息,为了维护当时的太子,不惜以死殉之。后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称赞他的忠诚。当时宫廷内斗,他的立场可谓守旧,不合时宜,做法也未免愚忠。可是,他对先君的铮铮情谊,对晋国的忠诚,仍是值得褒扬。

文公继位后,狐偃为其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

文公恩准此奏,荀林父才得蒙祖荫,入朝为官。到如今,荀林父也算执掌大权,声名显赫。为何竟如此鼠目寸光,贪图眼前之利,置大局于不顾?

郑国是争执不过。陈、卫两国是直接不出声就回去了,想必是敢怒不敢言。难道晋国的霸业就是依靠霸道蛮横来维持的?这是横行霸道,而非大国风范,以德服人。不仅诸侯小国不齿,对这样的行为,赵盾也是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