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燕昭王篇(2)
燕国很奇怪
燕国是一个很奇怪老的不能再老的诸侯国。把万乘之国的诸侯,若按等级划分:燕国、楚国是第一批老诸侯国。(西周建国)
秦国是第二批诸侯(春秋建国)。
韩、赵、魏、田齐是第三批诸侯(战国建国。)
可以说燕国的生命,和周朝的时间,差不多。及至始皇帝灭六国,燕国的生命力,比周朝还要长几十年。但,燕国留下的东西,却没有周朝的多。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按理说,燕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论身份、论血缘、轮背景、论地位,燕国是有一手好牌。
就像鲁国,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利用自己的身份、血缘、背景、地位,成为中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还形成了学术流派,成为了文化中心,礼仪之邦。
然,燕国呢?在西周时期,还是有作为的,灭掉了几个小的诸侯国。进入东周时期,燕国艰难地跻身为十二诸侯国之一。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
被戎狄入侵,险些亡国。
齐国千里救燕,成为一段佳话。
燕国没有什么功绩,值得吹嘘的。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燕国的身份、地位、背景、血缘都很不错,为何没有什么作为?
这,真的不能怪燕国没本事。而是,燕国国土是处在与北胡接壤的地带。只能怪,燕国的地理环境不好。
戎狄之患,亡了西周。
春秋时期,戎狄之患,差点颠覆中原。齐恒公合纵诸侯,才守住了华夏基业。
燕国能够历经西周、熬过春秋,迎来战国,建立几百年不被诸侯灭,也不被戎狄所破,能够存活下来,已经不错了。你想要燕国有更大的作为,这太难了。
用燕国的话说:我太难了。
在夹缝之中求生存啊!
因为燕国的存在,阻挡了戎狄南下。中原诸侯,才能发展。
燕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没有翘着二郎腿,喝点茶,打点牌,虚度光阴,而是很努力的活下去。
由于燕国的对手主要是胡患,所以,和中原诸侯的交往,难免就少了。久而久之,中原诸侯也忘了燕国的存在。当然,中原诸侯也需要燕国替他们阻挡胡患。
他们也不去找燕国的麻烦。
燕国坚守自己的岗位,阻挡胡患南下,一下几百年就过去了。
进入战国时代,什么都发生了变化。也可以说,天下都变了。
春秋好战之国有四:北边的晋国、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雄踞东南的吴越。
此时的秦国,是排不上号的。
晋国被韩、赵、魏瓜分,一分为三。
姜氏齐国被田氏取代,姜齐,亡了天下。
雄踞东南的吴国,被越国灭了。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但,后来的越国国君,也是默默无闻。
楚国从西周时期,敢与周天子叫板,分庭抗礼。春秋时期,敢蔑视周天子称王,还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进入战国时期,被三晋吊打,完全没有脾气。
中原诸侯在变,燕国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遥想西周建立之时,姬姓诸侯国,星罗棋布。熬过春秋,进入战国。姬姓诸侯国,能够喊出名字的也不多了:周国、卫国、鲁国、燕国、韩国、魏国、中山国。
周国是根红苗正,但,说不起话,是被欺负的对象,没有诸侯理他。
卫国、鲁国,血缘与周国很近。实力弱小,千乘之国,不敢发言。
韩国、魏国是姬姓,不仅血缘远,辈分弄不清,还欺负周天子。
中山国自称是姬姓,中原诸侯没人理他,当他是蛮夷。
燕国背景好,身份高,血缘也近,与周朝同在的老牌诸侯国,最关键的还是万乘之国,有肌肉、有实力。如今,魏国称王,齐国称王,秦国也称王,韩国也称王。沉默了数百年的燕国,不打算沉默。
燕国要以新的姿态,迎来战国。
燕国要高调登场,举起姬姓的大旗,参与中原战事。先是助中山,脱离魏、赵掌控,参与中原事物。
后与齐国搞好关系。
趁着赵武灵王继位,兵伐赵国。
结果:燕国被打败了。
有可能燕易王为了夹击赵国,把竖子燕昭王,送去韩国。
这里有个疑惑,燕易王为何会把燕昭王送去韩国,而不是魏国?赵国和魏国关系不好,燕昭王被送去魏国,意图岂不是太明显了。韩国和赵国交好,再加上韩国和秦国也很近。
送燕昭王去韩国,可以交好韩国,也能赢得秦国的好感,最重要的是赵国也不会猜忌。
于是,燕昭王去了韩国,开始了质之人生的生涯。
有一种观点说燕昭王去韩国避难,是发生在燕王哙禅位,子之之乱之后。
这个观点,我个人保留了。
几年后,为了应对天下局势,魏人公孙衍来到燕国,提了一个口号:五国相王。
这五国从北往南指的是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
若论实力,燕国比不上魏、赵,与韩国不分伯仲,可以欺负中山。因此,燕国有实力且有能力称王。于是,燕国二话没说,高调加入五国合纵称王。
公元前325年,这是燕国新的纪年,燕国也不遵循周礼,行王道,争霸天下。
第一个称王的男人,就是燕易王。
燕易王称王,加入中原战事。
上天,还是偏爱他的。
燕易王称王的这几年,还是顺风顺水,一直好运不断。
燕易王、赵武灵王、中山衅王联合,打了齐威王漂亮的一击。
燕易王也尝到了加入中原诸侯的好处,也觉得自己是姬姓诸侯国,最后的光辉,开始积极活跃中原这个大舞台。
可惜,燕易王还没有实现自己伟大的人生抱负,撒手而寰。
公元前321年,燕王哙继位,成为燕国第二位当王的男人。
那么,燕王哙,燕国第二位称王的男人,又有什么精彩的表现?
燕王哙继位的前三年,中原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东周国的周显圣王死了,周显靓王继位。
齐国的齐威王死了,齐宣王继位。
活了八十几岁,熬过诸侯两代,甚至三代君主的魏惠王也死了,魏襄王继位。
诸侯国换主,天下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第一个按不住寂寞的秦惠文王,借道韩、魏,远征齐国。
结果:被打败。
第二个按捺不住寂寞的魏襄王站了出来,吵着嚷着要打秦国。
在魏襄王的叫喊下,公孙衍的撺掇下,五国伐秦,开始上演。
五国伐秦之中的五国是指魏、赵、韩、燕、楚,其中以楚国为首。面对合纵诸侯伐秦,燕王哙会怎么办?
答案:加入诸侯合纵,证明燕国的存在。
于是,燕国再次活跃中原战事,加入诸侯伐秦。按理说,燕国和秦国不接壤,没有领土纠纷。
燕、秦结为联姻,还是兄弟之国。
秦国没有惹燕国,燕国去伐秦,合适吗?
燕王哙为了证明燕国的存在,就去伐秦?
这说不通啊!
千里远征秦国,对燕国来说,除了漏一次脸,没有任何好处。那么,燕王哙,为啥要加入诸侯伐秦,如此积极了。
正所谓,没有利益,谁会动刀动枪的。
燕王哙积极加入诸侯,除了延续其父,活跃中原的作风,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打压燕易后及其子。
总之,燕王哙合纵伐秦,并非脑袋发热,做出的决定。公元前318年,在魏人公孙衍的撺掇下,以楚怀王为合纵长。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兵伐秦国。
沉默了数百年的燕国,不在沉默。
那个很奇怪的燕国,开始以新的方式,举起姬姓大旗,宣告诸侯:燕国回来了。